
沮喪,委靡不振。《舊唐書·李愬傳》:“兵士摧敗之餘,氣勢傷沮, 愬 揣知其情,乃不肅軍陣,不齊部伍。”
“傷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ng jǔ(注音:ㄕㄤ ㄐㄩˇ),其核心含義為沮喪、委靡不振,多用于形容因受挫或打擊後情緒低落、失去鬥志的狀态。
基本詞義
該詞由“傷”(指損害、悲哀)和“沮”(指阻止、情緒敗壞)組合而成,整體強調因外界影響導緻的精神壓抑或士氣低落。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舊唐書·李愬傳》:“兵士摧敗之餘,氣勢傷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肅軍陣,不齊部伍。”。這裡描述的是士兵戰敗後士氣低落的場景,李愬通過調整策略來緩解士兵的消沉情緒。
總結來看,“傷沮”是一個帶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側重表達因受挫引發的消極情緒,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傷沮》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感到傷心和沮喪的心情。
《傷沮》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人”字旁,右邊是“水”字旁。在現行的漢字标準字形中,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傷沮》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源自《詩經·秦風·無衣》一篇詩文中的“不自傷沮”。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傷沮」。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會有變化。《傷沮》在古代有時被寫作「傷沮」,有時也可以見到其他寫法的變體。
他因為考試不及格而感到傷沮。
組詞有:傷心、沮喪、傷感、折磨、苦惱等。
近義詞有:悲傷、難過、痛心、郁悶等。
反義詞有:歡快、開心、愉悅、快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