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批敕的意思、批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批敕的解釋

代皇帝批示處理奏章和對草拟的制敕籤署意見。 唐 羅隱 《送李右丞分司》詩:“在省曾批敕,中臺肯於黃敕後批之。吏曰:‘宜别連白紙。’ 藩 曰:‘别以白紙,是文狀,豈曰批敕耶!’ 裴垍 言於帝,以為有宰相器。” 宋 蘇轼 《送顧子敦奉使河朔》詩:“平生批敕手,濃墨寫黃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批敕是古代中國行政文書制度中的重要術語,指官員對皇帝敕書進行審閱、籤署意見或修改的行政行為。其核心含義可分為以下三層:


一、本義解析

“批” 指批示、籤注意見;“敕” 即皇帝下達的诏令文書。“批敕” 合稱指官員(多為宰相或中樞機構)對敕書内容進行審核、附署意見或提出修改建議的過程。例如:

唐代中書舍人需對敕書“署敕而頒之”,即籤署意見後頒布執行 。


二、制度功能

  1. 行政審核權

    宋代前由宰相“掌批敕”,通過籤署“敕尾”行使否決權。若宰相拒籤,敕書即失效,稱為“執奏” 。

  2. 流程規範化

    唐代實行“中書出令、門下審核、尚書執行”的三省制,批敕是敕書生效的必要環節 。


三、曆史演變


四、典例佐證

北宋歐陽修《歸田錄》載:“凡敕書需經宰相押字,謂之‘敕牒’”,反映批敕的文書形态。唐代名相陸贽更以“駁正敕書”聞名,曾批改德宗敕書數十條(《舊唐書·陸贽傳》)。


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批敕”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官員代替皇帝對奏章或诏令進行批示和審查,最終籤署意見。核心包含兩層動作:一是“批”(審閱并籤署意見),二是“敕”(皇帝的命令),合起來表示對皇權的執行與維護。

2. 曆史背景與功能
在唐代及以後的官僚體系中,皇帝頒布诏令(敕書)後,需由專門官員(如宰相、尚書省官員)對内容進行核驗,确保政令合法性和可行性。例如唐代李藩曾因嚴謹批敕被評價“有宰相器”(《舊唐書》記載,見)。

3. 文化象征意義
此過程不僅體現行政流程,更象征官員對皇權的忠誠與責任。宋代蘇轼詩句“平生批敕手,濃墨寫黃紙”即形容官員代皇帝處理政務的權威性。

4. 擴展:關于“敕”
“敕”本指皇帝的命令(如“敕令”),後衍生出“整饬”“任命”等含義(《漢典》)。因此“批敕”中的“敕”特指需處理的官方文書。

總結
“批敕”是古代官員代行皇權、審核政令的重要職責,兼具行政操作與政治象征的雙重意義。需結合奏章批複、诏令籤署等具體場景理解其曆史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

閟匿不登大雅之堂殘席宸樞摛章斥逐寵狎抽搐愁憂炊煮大惑登堂反根鐇乏人風戒賦歸缟羽和藹花邊錢花眼眼堅巧繭絲牛毛轎鋪郊射佳實矜鍊禁路舊哲覺岸狸膏門闾之望藐小密達末篇牛皮漆椀起子山輿試場石菖蒲水澆蓮松花粉擡盒檀輿探源提按體詞拖發駝雞挽夫晩寒晚殺踠足危急問革無軌電車無鹽女下辭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