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文的意思、天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文的解释

(1) [astronomy]

(2) 天体在宇宙间的分布、运行等现象

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3) 天文学

详细解释

(1).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山鳩知晴雨於将来,不能明天文。”《隋书·经籍志三》:“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变,而参於政者也。” 老舍 《茶馆》第二幕:“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2).天文学。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聘西人为教授,凡 中国 搢绅至齐民家聪颖子弟均许投牒赴馆,学习天文、句股、造船、製器诸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文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权威阐述:

  1. 词源与基本含义

    《汉语大词典》指出,“天文”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本义指天空显现的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说文解字》将“天”释为“颠也,至高无上”,文为“错画也”,引申为天象呈现的规律性纹样(来源:《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

  2. 历史语义演变

    汉代《淮南子》提出“天文”与“地理”相对,特指天体运行规律。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天文”定义为“日月星辰布列,随时而变”(来源:《古代汉语词典》2014年版)。清代《康熙字典》进一步明确其涵盖星象、历法、气象等领域。

  3. 现代学科范畴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界定“天文”为“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包括恒星、行星、星系、宇宙演化等研究对象,与地质学、大气科学形成交叉(来源:《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版)。

  4. 文化符号意义

    《中华文化大辞典》强调“天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兼具科学观测与哲学隐喻功能,如《史记·天官书》将星宿对应人间官职,形成“天人感应”思想体系(来源:《中华文化大辞典》2000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天文”一词主要指宇宙中天体(如日、月、星辰等)的分布、运行及相关自然现象的总称,同时也指研究这些现象的学科——天文学。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天文”最初指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与运行现象,例如日月星辰的运动、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古代文献如《易经》提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体现了其与地理相对的宇宙观察范畴。

  2. 学科内涵
    现代天文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天体的结构、性质、运行规律、化学组成及演化过程等。例如,通过观测天体辐射分析其物理特性,或利用历法推算时间变化。

  3. 历史与实践应用
    古代天文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制定历法,确定时间和方向(如《后汉书·张衡传》记载的天文观测实践)。现代天文学则涉及深空探测、宇宙起源等前沿领域。

  4. 扩展含义
    在成语或文学中,“天文”有时被引申为“数量庞大”或“超出常规”的象征,例如“天文数字”。

若需进一步了解天文学的具体分支或历史发展,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高权威性网页(如、2、4)。

别人正在浏览...

白漫漫半途而废博导伯夷叔齐不传步曲不做美踩界痴想充颎捶床捣枕打趁达权抵捍动植物放弃凤管鸾箫风幌纲目不疏跟赶观火国议故址还辕汗泚歡燕极是鹫峰开哄闶闳考场口荐跨跞朗朗上口连家店灵香留视沦肌浃骨路头妻没后磨隔没入脚处牛鼎牛蓑攀绊偏胜匹鸟全局羣鹿镕液上先生力兵耍笔杆子讼疏同门生同心协德旺发隈嵎兀剌赤瞎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