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卻的意思、畏卻的詳細解釋
畏卻的解釋
謂怕被駁回。《漢書·路溫舒傳》:“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内之。” 顔師古 注:“卻,退也。畏為上所卻退。”《新唐書·外戚傳·楊國忠》:“ 李林甫 興 韋堅 等獄,欲危太子,獄事畏卻,以 國忠 怙寵,搏鷙可用,倚之使按劾。”
詞語分解
- 畏的解釋 畏 è 怕:畏懼。畏難(俷 )。畏罪。大無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後生可畏。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 卻的解釋 卻 è 退:卻步(因畏懼或厭惡而後退,如“望而卻卻”)。退卻。 退還,不受:盛情難卻。 表示轉折:我來了,他卻走了。 去掉:失卻。了(僶 )卻。 筆畫數:; 部首:卩;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畏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因害怕被駁回或否定而退縮,尤其在古代官方或正式場合中使用較多。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因擔心自己的意見、請求等被上級或權威者拒絕(即“駁回”)而産生的畏懼心理,常導緻行為上的猶豫或退縮。
- 出處:最早見于《漢書·路溫舒傳》:“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内之。” 顔師古注:“卻,退也。畏為上所卻退。”
意為臣子呈遞奏章時,因害怕被皇帝退回而反複斟酌修改内容。
2.曆史用例
- 在《新唐書·外戚傳·楊國忠》中,提到李林甫利用楊國忠“怙寵”的性格處理案件,因其“畏卻”心理(擔心案件被駁回),選擇依附權勢完成任務。
3.現代延伸含義
-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因膽怯而退縮,適用于描述面對困難、挑戰時的心理狀态,例如:“他因畏卻而放棄了機會。” 但這種用法更接近“畏縮”,需結合語境判斷是否為傳統詞義的擴展。
4.使用注意
- 近義詞:畏縮、膽怯、逡巡。
- 適用場景:傳統語境多用于君臣、上下級關系;現代可類比職場、學術等需向上級或權威提交提案的場景。
5.補充說明
- 拼音與寫法:拼音為“wèi què”,繁體作“畏卻”。
- 權威性參考:建議以《漢書》《新唐書》等古籍用例為準,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差異,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史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畏卻
畏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害怕退縮或膽怯。它的讀音是wè què,組成部分為「田」和「百」,共有6畫。
這個詞來源于《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天之若畏之斯人也。”畏卻在這裡形容天對鵬鳥的敬畏和避讓。
在繁體字中,畏卻的寫法為「畏卻」。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畏的古代寫法為「恚」,卻的古代寫法為「蒛」。恚與蒛分别由心和屈組成,表示内心的恐懼和退縮。現代漢字簡化後,畏卻的寫法統一為「畏卻」。
例句:
1. 他在困難面前從不畏卻,勇往直前。
2. 面對強大的對手,他毫不畏卻地展示了自己的技藝。
組詞:畏縮、畏懼、畏難、膽畏、畏罪。
近義詞:恐懼、害怕、膽怯、退縮。
反義詞:堅強、勇敢、大膽、果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