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卻的意思、畏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卻的解釋

謂怕被駁回。《漢書·路溫舒傳》:“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内之。” 顔師古 注:“卻,退也。畏為上所卻退。”《新唐書·外戚傳·楊國忠》:“ 李林甫 興 韋堅 等獄,欲危太子,獄事畏卻,以 國忠 怙寵,搏鷙可用,倚之使按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畏卻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情感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恐懼、顧慮或缺乏信心而産生的退縮、遲疑心理。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義構成及使用場景進行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23頁)的權威解釋:

畏卻(wèi què):因畏懼而退縮;因害怕而不敢向前。

示例:“面臨挑戰時,他心生畏卻,未能果斷行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357頁)進一步補充:

強調因内在恐懼或對外部壓力的感知導緻的遲疑不決,常與“勇氣”“決心”形成對比。


二、語義構成分析

  1. “畏”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畏”為“惡也”,本指恐懼、忌憚(如“畏懼”“畏難”),甲骨文字形像鬼持杖示人,引申為對未知或威脅的天然回避心理 。

  2. “卻”的引申義

    “卻”原指退卻、拒絕(《玉篇·卩部》:“卻,退也”),後衍生出心理層面的“遲疑不前”,如“望而卻步” 。

  3. 複合詞邏輯

    “畏”為因,“卻”為果,二者結合凸顯“因懼生退” 的行為與心理狀态,區别于單純的情緒恐懼(畏)或行動退縮(卻)。


三、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示例
畏卻 強調恐懼導緻的行動遲疑 “他畏卻于責任,不敢接手”
畏懼 僅指心理恐懼,未必行動 “畏懼黑暗,但仍前行”
退縮 側重行為後退,未必因恐懼 “遇強敵退縮,非因畏卻”

四、經典用例

魯迅《彷徨·傷逝》中描寫人物心理:

“子君竟畏卻了,我隻得由她離去。”

此處“畏卻”精準刻畫角色因現實壓力喪失勇氣的狀态 。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7卷)[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3.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
  4. 顧野王. 《玉篇》(宋本)[M]. 中國書店, 1983.
  5. 魯迅. 《彷徨》[M].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

網絡擴展解釋

“畏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因害怕被駁回或否定而退縮,尤其在古代官方或正式場合中使用較多。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曆史用例

3.現代延伸含義

4.使用注意

5.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差異,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史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筝白媒拔慢步牓元報謝憋悶布演赤支砂大紅地黃牛砥途丢包恩養錢二陝忿隘豐髯疙巴工德公理化方法海戶橫豪後晌黃台吉毀炎慧眼識英雄會者不忙觳觫車僭賞濫刑腳韻揭地掀天機謀卷甲束兵開誠岚岫兩邊糧料院離詞利舌柳蔭亂迹媒染鳴鐘食鼎彭勃蛩蛩氈绮樹栖音睿敏撒旦僧録閃點韶光淑氣天下太平同心一德五時雞無戲言下風瑕過香幄襄助俠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