鷏鳥的意思、鷏鳥的詳細解釋
鷏鳥的解釋
即蚊母鳥。
詞語分解
- 鷏的解釋 鷏 á 蚊母,一說吐蚊鳥,夜鷹的别稱。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鳥的解釋 鳥 (鳥) ǎ 脊椎動物的一綱,溫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一般能飛:鳥類。候鳥。益鳥。鳥語花香。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鷏鳥(tián niǎo),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一、古籍釋義
-
字形與讀音
鷏,從鳥、田聲,《廣韻》注音「徒年切」(中古音),現代漢語讀作tián。字形結構為「鳥」部加「田」聲符,屬形聲字。
-
經典文獻記載
鷏鳥最早見于《爾雅·釋鳥》:「鷏,蟁母。」郭璞注:「似烏而大,黃白雜文,鳴如鴿聲,俗名蚊母鳥。」
《本草綱目·禽部》引陳藏器曰:「此鳥晝伏夜飛,食蚊虻,故名蚊母。」
-
别名考據
又稱「蚊母鳥」「夜鷹」,因習性得名。《正字通》載:「鷏,夜鳴食蚊,江東呼為蚊母。」
二、現代生物學對應
-
物種分類
現代動物學考證,古籍所述「鷏鳥」對應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 下的蚊母鳥科(如普通夜鷹 Caprimulgus indicus),特征符合晝伏夜出、捕食飛蟲的記載。
-
形态特征
- 體長約28厘米,羽毛灰褐色帶細斑,具保護色
- 喙短而寬,口裂極大,適于飛行中捕食蚊蟲
- 前趾基部并合(并趾足),栖枝時呈伏卧狀
三、文化意象
- 生态象征
古代視為「益鳥」,如《埤雅》贊其「吐蚊卻蝗,護稼有功」。
- 文學隱喻
杜甫《重過何氏》詩「花妥莺捎蝶,溪喧獺趁魚」中「獺趁魚」一說,或暗喻鷏鳥捕蚊的迅捷動态。
參考資料
- 《爾雅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本草綱目》禽部第四十九卷(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 《正字通·鳥部》(明崇祯刻本)
- 《中國鳥類志》(科學出版社)
- 《埤雅·釋鳥》(宋刻本影印)
- 《杜詩詳注》卷三(清仇兆鳌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鷏鳥”一詞的詳細解釋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 可能的混淆或誤寫
中文古籍中并未明确記載“鷏鳥”這一名稱。您可能混淆了以下兩種神鳥的寫法:
- 鸓鳥(lěi niǎo):出自《山海經》,雙頭四足,具有辟火能力,曾參與黃帝戰蚩尤的傳說。
- 鸷鳥(zhì niǎo):指代鷹鹯等猛禽,見于《孫子·勢》及杜甫詩作,意為兇猛的鳥類。
- 字形相近的西方神鳥
若涉及“鷏”字偏旁,可能關聯:
- 鹔鹴(sù shuāng):西方神鳥,五方神鳥之一,見于《說文解字》記載,形似雁類水鳥。
- 建議核對方向
請确認:
- 是否出自地方性傳說或方言記載
- 是否涉及生僻字誤寫(如“鷏”或為“鷆”“鷣”等字)
- 是否與“燕”類鳥名相關(古稱“鷃”)
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核對原始文獻,以便更精準地解讀該詞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葉髻白雲山便易怖怯蠶葉倡讴祠主從便攢眉苦臉存謝撮捧倒斃點明東風過耳飛沫楓子黼純覆音稿費歌樂攻略貫系貫戰骨刻橫生鴻私卉布魂銷腸斷降鑒駕載架子花臉金精玉液脊心骨狂賊瑻璷靈館龍鏡馬棧妙土蜜柑藕荷劈脫汧雍巧捷萬端切議趨利避害沙鹭山墳慴悸勢至水刷石肆芳貼隔壁罔沕無愁天子歍歑無麪馎饦綫路先農小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