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主之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既歸寝,齋童聞琴自作聲,初以為僚僕之戲也。” 何垠 注:“因同官為僚,故同主、同執、同舅者有僚僕、僚友、僚壻之稱。”
“僚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指“同主之仆”,即共同侍奉同一主人的仆役。該詞由“僚”(同僚、同官)和“仆”(仆人)組成,強調仆從之間的同屬關系。
文獻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宦娘》:“既歸寝,齋童聞琴自作聲,初以為僚僕之戲也。”此處描述仆人誤将琴聲當作其他同主仆人的嬉戲聲。
注解與延伸含義
清代學者何垠在注釋中進一步說明:“因同官為僚,故同主、同執、同舅者有僚僕、僚友、僚壻之稱。”表明“僚”在此處不僅指同僚關系,還可擴展至同主、同職業甚至姻親關聯的群體稱謂。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屬于古典文獻用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更多作為研究古代社會關系或文學作品的參考詞彙。
“僚仆”反映了古代主仆制度中的從屬關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社會背景。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閱《聊齋志異》原文及相關注解。
《僚仆》一詞指的是官府中的隸屬官吏或仆人。他們在官府當中從事輔助工作,執行上級的命令和安排。
《僚仆》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亻”、“木”、“蔔”、“⺮”和“彡”等部首,總共有16個筆畫。
《僚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僚”一詞最初指的是官府中的下級官員,後來引申為隸屬于官府的仆人。而“仆”一詞則指的是仆從、仆人。
《僚仆》的繁體字為「僚僕」。
在古代,「僚仆」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廣韻》中,「僚」的寫法為「呂翻」,而「仆」的寫法為「服又切」。
1. 他是官府的重要僚仆,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2. 這些僚仆們都忠誠于他們的主人。
1. 仆人
2. 隸屬
3. 下級
4. 執行
1. 仆役
2. 隨員
3. 屬員
1. 主人
2. 官長
3. 上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