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疴的意思、疲疴的詳細解釋
疲疴的解釋
亦作“ 疲痾 ”。病而體弱。 唐 李百藥 《春眺》詩:“疲痾荷拙患,淪躓合幽襟。” 明 劉基 《送普顔子壽赴廣西憲幕》詩:“羈縻非本情,疲痾復誰療。” 清 方苞 《劉北固哀辭》:“餘疲疴困憊,恒先就寝。”
詞語分解
- 疲的解釋 疲 í 身體勞累的感覺:疲乏。疲倦。疲勞。疲憊。疲敝。精疲力盡。 懈怠,不起勁:疲塌。疲軟。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疴的解釋 疴 ē 病:沉疴(重病)。染疴。養疴。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疲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í kē,指因疾病導緻的身體虛弱或困倦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義構成:由“疲”(疲乏、困倦)和“疴”(疾病)組合而成,表示疾病纏身、體弱無力。
- 核心含義:形容因患病而身體衰弱,或長期病痛導緻的疲憊感。
2.引證與用法
- 古代文獻:
- 唐代李百藥《春眺》詩:“疲痾荷拙患,淪躓合幽襟。” 描述病弱之軀承受困苦。
- 明代劉基《送普顔子壽赴廣西憲幕》詩:“羈縻非本情,疲痾復誰療。” 表達病弱無人醫治的無奈。
- 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強調疾病與虛弱的雙重狀态。
3.相關延伸
- 近義詞:疲病、羸弱、困憊。
- 反義詞:強健、康泰。
- 字源參考:“疲”本義為過勞乏力(《說文解字》),後引申為衰弱、厭倦等義;“疴”指疾病,合稱後強化了病弱交加的狀态。
4.使用場景
- 適用于描述長期患病者的身體狀态,或借喻事物因問題積累而衰敗(如“疲疴之軀”“疲疴不振”)。
如需進一步了解“疲”的詳細字義(如“疲憊”“疲敝”等衍生詞),可參考《說文解字》等權威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疲疴的意思
疲疴(pí jū)是一個形容詞,意味着身體或心理上的疲倦或疲乏。當人們長時間從事身體或思想上的勞累活動後,會感到疲疴。
拆分部首和筆畫
疲疴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疒和疒,總計8個筆畫。
來源
疲疴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疾病”和“疾苦”兩個意思的字合并而成。
繁體
疲疴在繁體字中寫作疲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疲疴的漢字寫法為“痞”和“痼”。痞意為勞累,痼意為久坐不動。
例句
他工作了整整一天,感到非常疲疴。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疲疴不堪、疲疴不已
近義詞:勞累、疲勞、疲倦
反義詞:精力充沛、旺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