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來朝。《詩·魯頌·閟宮》:“至于海邦, 淮夷 來同。” 馬瑞辰 通釋:“《説文》‘同,會合也。’朝與會同,對文則異,散文則通。諸侯殷見天子曰同,小國會朝大國亦曰同,猶諸侯朝天子曰朝,諸侯自相朝亦曰朝也。” 唐 李白 《大獵賦》:“而忽也,莫不海晏天空,萬方來同。” 宋 蘇轼 《司馬溫公神道碑》:“天子萬年,四夷來同。”
“來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曆史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來同”意為“來朝”,指諸侯或周邊部族前來朝見天子,表達歸順或臣服之意。該詞由“來”(到來)和“同”(會合)構成,強調四方勢力彙聚于中央政權的政治意象。
該詞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
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保留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的造句“四夷來同”雖為現代例句,實為仿古用法。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第1299頁)等權威辭書,或結合《說文解字》等典籍深化理解。
《來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彼此思想一緻,志同道合。
《來同》這個詞的部首是《人》和《從》,其中《人》是左邊的部首,表示人類,而《從》則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跟隨。這個詞總共有12個筆畫。
《來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是周朝時期的文獻。它原本是描述兩個人志趣相投,思想一緻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來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來同」的第一個字「來」常常以「來」表示。
1. 我們兩人雖然背景不同,但是在價值觀上十分來同。
2. 隻有彼此思想相通,我們才能實現來同的目标。
1. 同道: 意為志趣相同的人。
2. 同舟共濟: 意為在困難時共同合作,互相幫助。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
背道而馳、志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