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eek gods]∶求訪仙人或仙方
求仙問卜
(2) [pray to gods for blessing]∶祝求神仙
(1).謂以服藥、辟谷、修煉等方法,求得長生不老。古代道家、方士多倡之。《文選·張衡<西京賦>》:“立脩莖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 李善 注引《三輔故事》:“ 武帝 作銅露盤,承天露,和玉屑飲之,欲以求仙。” 三國 魏 夏侯湛 《抵疑》:“ 接輿 佯狂以蔽身, 梅福 棄家以求仙。” 唐 李白 《題雍兵崔明府丹竈》詩:“美人為政本忘機,服藥求仙事不違。”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狐﹞先煉形為人,既得為人,然後講内丹,是為由人而求仙。”
(2).訪求仙人。《豆棚閑話·空青石蔚子開盲》:“那山上乃是仙家藏真修煉之處……那些求仙問福的,雖有許多,也俱在彼靜心守候。”
“求仙”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及文化背景:
基本含義
具體方法與曆史實踐
古代道家、方士常倡導通過服藥(如漢武帝用“銅露盤”承接露水混合玉屑飲用)、辟谷(不食五谷)、修煉(如吐納、煉丹)等方式追求長生不老。三國時期夏侯湛《抵疑》中提到的梅福棄家求仙,便是典型例子。
文化背景與文學引用
曆史典故
漢武帝是曆史上著名的求仙實踐者,曾鑄造銅露盤采集“雲表清露”以煉制仙藥,成為典故來源之一。
總結來看,“求仙”既包含具體的修煉行為,也承載了古代社會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與探索,是宗教、曆史、文學交織的文化現象。
《求仙》這個詞是指人們對仙人或神仙的追求和尋找。在古代中國文化中,仙人通常被視為具有超凡能力和長生不老之人。因此,《求仙》一詞通常暗示人們追求永生、超凡脫俗的願望。
根據字典,我們知道《求仙》可以拆分為“氵”和“心”,其中“氵”為水的偏旁部首,而“心”為獨立的部首。
根據漢字的筆畫,我們可以看到,“氵”包含了3畫,而“心”包含了4畫,總計為7畫。
《求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古人相信,通過修煉和祈求神靈,人們可以獲得仙人的幫助,并最終達到長生不老的目标。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信仰逐漸演變為修道和修煉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仙道、道家文化以及許多與仙人有關的藝術作品和文學著作。
《求仙》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求仙」。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我們可以知道,《求仙》的古時候寫法為「求仙」。
1. 他整日苦苦求仙,希望能得到長生不老的法術。
2. 她向山中的仙人祈求智慧和幸福。
求道、求索、求知、仙道、仙人等。
尋仙、尋道、拜仙。
離世、超凡入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