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沈碑的意思、沈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沈碑的解釋

亦作“沉碑”。《晉書·杜預傳》:“ 預 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沉 萬山 之下,一立 峴山 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後以“沉碑”指 杜預 的紀功碑。 唐 元稹 《渡漢江》詩:“山遙遠樹纔成點,浦靜沉碑欲辨文。” 宋 曾鞏 《襄州到任表》:“永念沉碑之舊,自顧何功;未忘投博之勤,庶幾小補。” 明 李東陽 《裕遠庵記》:“彼區區顧計,如 漢水 之沉碑, 桓山 之石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沈碑"(亦作"沉碑")是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曆史典故和文化意象,其核心含義指西晉名臣杜預為求不朽功名而将記載自己功績的石碑沉入水底之事。這一行為蘊含着對功業傳世、聲名不朽的追求,後成為文人詩詞中常用的典故。其詳細釋義如下:

  1. 曆史典故來源: "沈碑"典故源自《晉書·杜預傳》。杜預(222年-285年)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在平吳統一戰争中立下大功。據記載,杜預晚年感歎于人生短暫、聲名易逝,渴望自己的功績能長久流傳。他認為"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高山可能變為深谷,深谷也可能變為高山),世事變遷無常,即使将刻有功勳的石碑立于山頂,也可能因山陵變遷而湮沒。于是,他命人刻了兩塊記載自己功勳的石碑(一說為"一碑"),一塊立于岘山之巅,另一塊則沉入漢水之底(一說沉于萬山潭或襄陽附近的潭水中)。他的想法是,即使滄海桑田,高山變為深谷,沉入水底的碑也可能重見天日;反之,若深谷變為高山,則立于山頂的碑亦能留存。此舉意在通過"水陸雙碑"的方式,确保其功名能超越時空限制,永垂不朽。郦道元《水經注·沔水》中對此事也有記載:"山下水中,杜元凱沉碑處。"

  2. 文學意象與象征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沈碑"超越了具體的曆史事件,演變成一個富含哲理的象征性意象:

    • 功業不朽的追求:象征着古人對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強烈渴望和執着追求。杜預沉碑的行為本身,就是這種追求最直觀的體現。
    • 時空永恒的哲思:體現了古人對時間流逝、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的深刻認識,以及試圖超越這種變遷、尋求永恒價值的努力。沉碑之舉蘊含着一種對抗時間、追求不朽的悲壯與智慧。
    • 盛衰無常的感慨:後人在引用此典時,也常帶有人事代謝、盛衰難料的感慨。看到沉碑(或想到沉碑之事),容易引發對曆史興亡、功名得失的思考。例如,唐代詩人杜牧《題青雲館》中"四皓有芝輕漢祖,張儀無地與懷王。停車日晚薦蘋藻,風靜寒塘花正開。"(雖未直接提及,但意境相關),以及後世諸多懷古詩中,常用此典寄托對曆史人物功過是非的評說和對永恒價值的追問。
    • 文人情懷的寄托:成為文人墨客抒發個人抱負、感慨人生際遇、思考生命意義時常用的典故。

"沈碑"一詞,源于西晉杜預沉碑求不朽的史實,其核心含義是指将刻有自己功勳的石碑沉入水底,以期在世事變遷中(如滄海桑田)仍能流傳後世的行為。它超越了具體行為本身,在中華文化中沉澱為一個重要的文學典故和哲學意象,象征着對功業不朽的執着追求、對時空永恒的深刻哲思以及對曆史興衰的深沉感慨。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沈碑”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
    “沈碑”同“沉碑”,指西晉名将杜預為記載功績而刻制的石碑。據《晉書·杜預傳》記載,杜預曾将兩塊紀功碑分别沉于萬山之下和立于岘山之上,以防陵谷變遷導緻功績被遺忘。

  2. 引申義
    後常用來比喻對功名的追求或世事變遷的感慨,如唐代元稹詩中“浦靜沉碑欲辨文”即借指杜預石碑的典故。


二、典故出處與文學引用

  1. 曆史背景
    杜預認為“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地形會隨時間改變),因此刻碑留存功績。這一行為成為後世文人詠史的重要題材。

  2. 文學化用

    • 唐代溫庭筠:“碑沉漢水春”(《中書令裴公挽歌詞》);
    • 宋代曾鞏:“永念沉碑之舊”(《襄州到任表》);
    • 明代李東陽以“漢水之沉碑”暗喻功名與時光的流逝。

三、現代用法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對功名的執着或寄托對變遷的感歎,例如:“他如沈碑般堅守信念,不懼歲月沖刷。”

注: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相關研究,可參考《晉書》原文及唐宋詩文選注。

别人正在浏覽...

谙悉谙習抱膝吟熚熚剝剝并驅争先偪拶成群作隊尺薪愁予儲妃出擊怵悐從允單刀低物件對禦甘陵部官物孤外海扇寰球監刑角猯極稱京廣線金錢花就診句結廉平琳觀鹭羽莽原楣棟妹壻摸金南箕鬧天宮棚舍破觚斫雕屈狄卻掃趨吉避兇取慮釋憾市入虱症伺瑕抵蠙送審溲酒苔藓湯聘桃弓射鴨枉死晩籁問軍五方旗無事生事項橐下喬木入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