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水後在地面上形成的水流。 王進 《看,大泉山變了樣子》:“根據 桑幹河 尉家小堡 水文站的調查,雖然一九五四年最大的一次降雨量達到一百三十六公厘,也沒有發生逕流。”《人民日報》1958.3.13:“一次降雨200公厘的暴雨,得到控制,不發生逕流。”
“迳流”是地理學與水文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指降水或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動的水體。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該詞可拆解為:“迳”通“徑”,意為直接、路徑;“流”指液體移動現象,合稱即“沿特定路徑流動的水體”。
在地理學中,迳流可分為三類:
其形成過程包含降水截留、下滲、填窪、坡面流等階段,受氣候、地形、植被、土壤滲透率等因素影響。根據《地理學名詞》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21年),迳流量計算常采用水量平衡公式: $$ Q = P - E - Delta S $$ 其中Q為迳流量,P為降水量,E為蒸發量,ΔS為儲水變量。
該概念在防洪工程、水資源評估、生态保護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在《水文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中,迳流系數(迳流量與降水量的比值)被作為衡量區域水文特征的核心參數。
“迳流”是一個地理學和水文學中的專業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迳流”(拼音:jìng liú,注音:ㄐㄧㄥˋ ㄌㄧㄡˊ)指雨水或融雪降落後未被蒸發、土壤吸收或阻擋的部分,直接沿地表或地下自然流動并彙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體。
“迳流”與“徑流”為異形詞,含義相同,可通用。兩者均描述水循環中的地表/地下流動過程。
該概念常見于水文監測、防洪規劃、生态研究等場景,用于量化區域水資源分布及自然災害風險評估。
如需進一步了解水循環其他環節(如蒸發、滲透),可結合具體研究方向查閱更多資料。
安常守故鞭痕昌箓愁惛穿方俶倘觝拄風簾分齊姑妄聽之寒蓬荒擾驩騰籛彭奸頑急步積棟介絜結胸進恩稽山大王舊大陸俊識戡難氪燈徕下樂和煉焦爐龍蟠虬結镂骨馬首東密迹難進易退内書堂牛屋瓶竭罍恥前夕淺拙起行驅剪驅瘧人工合成融明柔鈍鋭騎賽因紗燈生梗釋梵孰察私谥瓦甂望塵拜伏逶遅烏布帳閑隔湘魚憲禁小姑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