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獺繖 ”。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八:“﹝ 丁初 ﹞出行塘,日暮迴,顧有一婦人,上下青衣,戴青繖,追後呼:‘ 初 掾待地。’…… 初 因急行,走之轉遠,顧視婦人,乃自投陂中,氾然作聲,衣蓋飛散,視之是大蒼獺,衣繖皆荷葉也。”後因稱荷葉為“獺傘”。繖,同“ 傘 ”。 元 楊維桢 《玉蓮曲》:“波寒沉獺傘,愁殺野鴛鴦。”
“獺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獺傘”拼音為tǎ sǎn,是古文中對荷葉的别稱,常寫作“獺繖”(“繖”同“傘”)。這一用法源自荷葉形似傘蓋的特征,且與水獺相關的傳說相關。
據晉代幹寶《搜神記》卷十八記載:
有人見一青衣婦人持青傘尾隨,後發現其真身為蒼獺,所持傘實為荷葉。自此,“獺傘”成為荷葉的代稱。
故事通過獺化人形、荷葉作傘的奇幻情節,賦予荷葉詩意化的意象。
元代楊維桢在《玉蓮曲》中曾寫道:
“波寒沉獺傘,愁殺野鴛鴦”
此處以“獺傘”指代荷葉,營造出秋日荷塘的蕭瑟意境。
“獺傘”是兼具神話色彩與文學美感的古語,既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拟人化想象,也展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表現力。若需進一步了解《搜神記》原文或相關詩詞,可查閱權威古籍或文學研究資料。
獺傘(tǎ sǎ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獺指的是一種水生哺乳動物,傘則是指遮陽、擋雨之用的工具。因此,獺傘可以理解為獺用來遮陽、擋雨的工具。
獺字的部首是犬,總共有12個筆畫。傘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8個筆畫。
獺傘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明确,是由獺和傘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
在繁體字中,獺傘可以寫成獺傘。
在古時候,獺和傘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查證。
1. 我在湖邊看到了獺用傘遮陽的情景,覺得非常有趣。
2. 獺傘是獺在特定環境下的必備工具。
獺筆、獺毛、獺皮、雨傘、陽傘
遮陽傘、罩傘
晴天、雨天、陰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