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郊祡 ”。焚柴祭天。為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種儀式。《漢書·郊祀志下》:“﹝ 匡衡 言:﹞‘臣聞郊柴饗帝之義,埽地而祭,上質也。’”《晉書·華恒傳》:“ 恆 議, 漢獻帝 居 許 ,即便郊祡,宜於此修立。” 宋 秦觀 《次韻侍祠南郊》:“風馬雲車下九天,郊柴初告帝心虔。”
“郊柴”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o chái,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種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指焚柴祭天,即通過燃燒柴火和祭品産生煙氣,象征與天神溝通。這一儀式通常在郊外舉行,故稱“郊柴”。
通假寫法
該詞亦寫作“郊祡”(“祡”為“柴”的通假字),如《晉書·華恒傳》提到“郊祡”的用法。
曆史背景與儀式特點
郊柴是古代帝王祭天的核心環節,屬于“郊祀”的一部分,強調“上質”(質樸莊重)。據《漢書·郊祀志》記載,儀式需“埽地而祭”,即清掃祭壇以示虔誠。
文獻例證
延伸關聯
郊柴與“燔柴”類似(《禮記·祭法》有載),但更強調在特定場所(郊)舉行,體現帝王對天命的尊崇。
“郊柴”是古代祭天儀式的專稱,兼具宗教與政治象征意義,通過焚柴表達對天神的敬畏與祈願。
《郊柴》是一個詞語,包含兩個字:郊和柴。
郊的拆分部首為阝,總共有10畫。
柴的拆分部首為木,總共有8畫。
郊柴指的是在農村的郊外采集或購買回來的柴火,用于生活或烹饪。
郊柴的來源主要是農村地區的山林或柴火店。一些農村家庭會親自去山林中砍伐柴木作為冬季取暖的燃料,也有人選擇購買柴火來滿足家庭的需求。
郊柴的繁體字為「郊柴」,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郊柴作為一個常用詞,其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農村的人們每年秋季都會去山裡砍伐郊柴,準備過冬。
2. 她在柴火店買了一捆郊柴回家,準備晚上做飯。
郊柴可以構成其他詞語:
1. 郊外:指城市周圍的鄉村地區。
2. 柴火:指用來生活和烹饪的木柴。
郊柴的近義詞包括:山柴、村柴。
郊柴的反義詞可以是:城市供熱、液化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