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獭繖 ”。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丁初 ﹞出行塘,日暮迴,顾有一妇人,上下青衣,戴青繖,追后呼:‘ 初 掾待地。’…… 初 因急行,走之转远,顾视妇人,乃自投陂中,氾然作声,衣盖飞散,视之是大苍獭,衣繖皆荷叶也。”后因称荷叶为“獭伞”。繖,同“ 伞 ”。 元 杨维桢 《玉莲曲》:“波寒沉獭伞,愁杀野鸳鸯。”
“獭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解释:
“獭伞”拼音为tǎ sǎn,是古文中对荷叶的别称,常写作“獭繖”(“繖”同“伞”)。这一用法源自荷叶形似伞盖的特征,且与水獭相关的传说相关。
据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八记载:
有人见一青衣妇人持青伞尾随,后发现其真身为苍獭,所持伞实为荷叶。自此,“獭伞”成为荷叶的代称。
故事通过獭化人形、荷叶作伞的奇幻情节,赋予荷叶诗意化的意象。
元代杨维桢在《玉莲曲》中曾写道:
“波寒沉獭伞,愁杀野鸳鸯”
此处以“獭伞”指代荷叶,营造出秋日荷塘的萧瑟意境。
“獭伞”是兼具神话色彩与文学美感的古语,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想象,也展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表现力。若需进一步了解《搜神记》原文或相关诗词,可查阅权威古籍或文学研究资料。
獭伞(tǎ sǎn)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獭指的是一种水生哺乳动物,伞则是指遮阳、挡雨之用的工具。因此,獭伞可以理解为獭用来遮阳、挡雨的工具。
獭字的部首是犬,总共有12个笔画。伞字的部首是人,总共有8个笔画。
獭伞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简单明确,是由獭和伞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
在繁体字中,獭伞可以写成獺傘。
在古时候,獭和伞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查证。
1. 我在湖边看到了獭用伞遮阳的情景,觉得非常有趣。
2. 獭伞是獭在特定环境下的必备工具。
獭笔、獭毛、獭皮、雨伞、阳伞
遮阳伞、罩伞
晴天、雨天、阴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