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易,变更。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至公侯之命,禀之自然,不可陶易。” 戴明扬 校注:“《一切经音义》引《诗》注:‘陶,变也。’”
“陶易”一词在通用汉语词典中未形成独立词条,但可从单字释义及历史语境进行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例,“陶”本义指陶器制作,引申为教化、培养(如“陶冶情操”);“易”指变化、更替,含简易、交易之意。二字组合可理解为“通过教化实现转变”或“以简易方式培育”,多见于古典文献中比喻性表述。
作为专名使用,“陶易”特指清代官员陶易(1714-1783),字经初,号悔轩,山东威海人。乾隆年间历任知县、知府,官至江苏巡抚,以清廉著称,《清史稿》载其“治狱明慎,兴学劝农”。该历史人物在《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有详细生平记载,属清代政治史研究范畴。
“陶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变易、变更。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拼音:táo yì
词性:动词
含义:指事物的变化、调整或更替,强调自然或人为的转变过程。
古代文献: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魏嵇康的《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至公侯之命,禀之自然,不可陶易。”此处意为“公侯的命运由自然决定,不可人为变更”。
戴明扬校注进一步解释:“《一切经音义》引《诗》注:‘陶,变也。’”即“陶”通“变”,“易”为“改变”,合指“变易”。
其他语境:
明代袁凯诗句“礼义薰陶易成德”中,“薰陶”与“易”分属不同语义,“薰陶”指教化培养,“易”表“容易”,需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探讨古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嵇康集》或汉代注疏文献。
哀狖裱糊匠毕罢侪徒承接承平盛世稠心眼儿纯衣当真大用大原钿筐都城惇惇反反封土蜂衙公廨本钱惯例孤傲圭顿扞格昊天恩红伞喉吻教师拮隔惊骚警悟九宫十三调剧中人困约凛烈梅花参眉子砚骈胁岂巨轻狂栖意曲故挼搓搔摩审美观守则孰知死巴松风曲太公泉太元陶诞天理难容投军土瓜稳丽诬侵僩雅仙掖小二哥谐音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