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匿音信蹤迹。謂不被人所見聞。《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昔聞投簪逸海岸” 李善 注引 晉 摯虞 《征士胡昭贊》:“投簪捲帶,韜聲匿跡。”
“韬聲匿迹”是一個古代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指隱藏聲音和行蹤,保持低調以避免被人發現或關注。核心含義是主動隱匿,不顯露自身存在。
二、詞語拆解
三、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晉代摯虞《征士胡昭贊》:
「投簪卷帶,韬聲匿迹」 描述名士胡昭放棄官職、歸隱山林的行為。
四、用法特征
五、例句延伸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主動隱藏的意圖,與被動消失的「銷聲匿迹」存在細微差别。
韬聲匿迹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保持低調,不引人注意。該詞的拆分部首是韋和匕,共有12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韓奕》中,意為隱瞞、隱藏。在繁體字中,韬聲匿迹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韬聲匿迹的寫法略有差異,例如,《廣韻》中韬的寫法為鞬,韬聲匿迹在漢字古代寫法中的呈現更多是根據時代的演變而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韬聲匿迹的例句:
1. 她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作家,但她喜歡韬聲匿迹,很少公開露面。
2. 這家公司一直韬聲匿迹,直到新産品發布會才把消息公之于衆。
3. 在政治圈,一些人喜歡韬聲匿迹,暗中運作,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些和韬聲匿迹相關的組詞包括:
1. 韬光養晦:隱藏實力,等待時機。
2. 隱姓埋名:改名換姓,以避免被人認出身份。
3. 靜悄悄:形容十分安靜,沒有聲音。
與韬聲匿迹相近義的詞彙有:
1. 潛移默化:影響他人而無形。
2. 隱蔽:隱藏或遮蓋,不容易被發現。
3. 縮手縮腳:形容膽小、不敢表現自己。
與韬聲匿迹相反義的詞彙有:
1. 引人注目: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2. 賣弄:炫耀自己的才華或成就。
3. 暴露:使隱藏的事物顯露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