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法的意思、冒法的詳細解釋
冒法的解釋
違犯法規。《新唐書·食貨志四》:“亭戶冒法,私鬻不絶。” 宋 王栐 《燕翼诒謀錄》卷三:“ 東坡 進策有‘一官三人共之’之説……莅官之日少,閑居之日長,而士大夫至於冒法,況今一官而五、六人共之耶?”
詞語分解
- 冒的解釋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煙(.煙往上升;.發怒)。冒汗。冒尖。 不顧(惡劣的環境或危險等),頂着:冒雨。冒險。冒死。 不加小心,魯莽,沖撞:冒失。冒昧。冒進(不顧具體條件,急躁進行)。 用假的充當真
- 法的解釋 法 ǎ 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辦。法典。法官。法規。法律。法令。法定。法場。法理。法紀。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對稱。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
網絡擴展解釋
“冒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違犯法規,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故意違反法律或規章制度的行為。例如《新唐書》中提到“亭戶冒法,私鬻不絶”(鹽民違反法規,私自販賣鹽)。
- 發音:mào fǎ(注音:ㄇㄠˋ ㄈㄚˇ)。
- 近義詞:違法、犯法;反義詞:守法、遵法。
二、曆史用例
- 《新唐書·食貨志》:記載鹽民“冒法”私自販賣鹽,體現對經濟法規的違背。
- 《燕翼诒謀錄》:宋代王栐提到官員因職位冗雜而“冒法”,反映行政制度中的違規現象。
三、現代用法
- 在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明知故犯的行為,例如:“企業冒法排放污染物,被法院嚴懲”。
- 部分資料(如)将其擴展為成語,解釋為“毫無顧忌地行事或說話”,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注意事項
- 使用場景:正式文書、法律讨論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 造句示例:“公司為牟利冒法逃稅,最終遭到重罰。”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新唐書》《燕翼诒謀錄》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冒法(mào fǎ)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冒法,漢語詞彙,意思是以錯誤的方法或手段去做事,冒失地行動。也可形容草率、魯莽、欠考慮,不加分析地去做一件事情。冒法可以形容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缺乏理性思考,容易犯錯誤或陷入困境。
拆分部首和筆畫
冒法的拆分部首是冖(mì),法(fǎ)。冖是第五個部首,表示遮蔽的意思;法是第四個部首,和法律相關。
冒法的筆畫數為13畫,其中冖部3畫,法部10畫。
來源和繁體字
《冒法》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見于《史記·卷一百一十四·法章之十》:“吾聞之,冒人無罪者以冒法斷之。”這裡的“冒法”指的是沒有經過正當程式和法律依據,僅憑主觀臆斷而斷案。
《冒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冒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有多種,與現在有所不同。《字源》記載,在秦朝時期,冒法的寫法是「輇罰」,意為草率地處罰。
例句
1. 手上沒有确切的證據,不能冒法亂判。
2. 在做決定之前,我們必須冷靜地思考,不能冒法行事。
3. 他由于魯莽的行為而陷入了困境,這是他冒法的結果。
組詞
冒法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以下詞語:
- 冒險:以有風險或危險的方式行動。
- 冒進:草率行動,缺乏考慮和計劃。
- 冒昧:放肆無禮,不顧他人感受的行為。
近義詞
- 草率:行事不慎重,匆忙草率。
- 魯莽:不加考慮,冒失行事。
反義詞
- 慎重:謹慎、審慎、周密仔細、有分寸。
通過上述介紹,我們知道了冒法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的信息。這些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