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理的意思、人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理的解釋

做人的道德規範。《莊子·漁父》:“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後漢書·仲長統傳》:“夫如此,然後可以用天性,究人理,興頓廢,屬斷絶。” 唐 劉禹錫 《天論下》:“倮蟲之長,為智最大,能執人理,與天交勝。”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死》:“他們像活着時候的超出人理一樣,自以為死後也超出了輪回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人理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人”與“理”二字構成,其含義需從字源、構詞及典籍用例綜合闡釋:


一、字義分解

  1. 人(rén):

    指人類,區别于其他生物。《說文解字》釋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強調人的社會性與道德性。

  2. 理(lǐ):

    本義為“治玉”(《說文》),引申為條理、法則、規律。如《荀子·儒效》言“井井兮其有理”,指事物内在秩序。


二、詞義闡釋

“人理”的核心含義為“人類社會的基本法則或倫理規範”,具體包含兩層:

  1. 社會運行規律:

    指人類社會的組織結構、行為準則及相互關系,如《禮記·樂記》載“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其中“天理”與“人欲”對舉,暗含“人理”需符合自然法則。

  2. 道德倫理規範:

    特指儒家倡導的倫常秩序,如父子、君臣、夫婦之道。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将人理與天道貫通。


三、典籍用例

  1. 《後漢書·劉陶傳》:

    “民者國之本,食者民之命……此皆國計人理之常。”

    (注:“人理”指民生治理的基本法則)[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2. 《文心雕龍·書記》:

    “人理有典,政體有常。”

    (注:此處強調社會倫理與政治制度的穩定性)[來源:範文瀾《文心雕龍注》]。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人理”可泛指: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禮記·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3.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校注本)
  4.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人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人類社會應遵循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範。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淵源

三、使用場景

  1. 社會倫理:如“待人以誠”“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
  2. 法律規範:引申為成文法規背後的倫理支撐,如“法理不外乎人情”。
  3. 文學表達:用于批判違背道德的現象,如魯迅作品中對舊禮教的反思。

四、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法或現代案例,可參考《漢語辭海》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粥卑田院冰寒于水不足取層波昌箓臣臣抽撥粗袍粝食大八洲電動勢點放吊艇架頓寄風眩分碎高擡明鏡貢主濠州真人荷盤淮南體睆然晖範簡退轎衣藉助箕山之志幾頭酒拘梗峻宇枯攣羸疢隸事滿品蠻瘴難于上天年祀牌面盤腿啓才清閑窮絝遒潤戎冠上葉聖辰食鴈摅略攤頭天目山天淵之隔跳井題念讬附外艱妄尉銜膽項橐閑暮宵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