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漚麻的意思、漚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漚麻的解釋

[retting] 為利用細菌作用使麻的木質組織軟化以便打出纖維而将亞麻莖或黃麻置于水中的浸漬

詳細解釋

(1).将麻莖或已剝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使之自然發酵,達到部分脫膠的目的。《詩·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元 無名氏 《獨角牛》第一折:“我去那碾麥場中打套子,煞強如您漚麻坑裡可都摸泥鰍。”

(2).《晉書·石勒載記下》:“ 勒 令 武鄉 耆舊赴 襄國 。既至, 勒 親與鄉老齒坐歡飲,語及平生。初, 勒 與 李陽 鄰居,歲常争麻池,疊相敺擊。至是,謂父老曰:‘ 李陽 ,壯士也,何以不來?漚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于天下,寧讐匹夫乎!’乃使召 陽 。既至, 勒 與酣謔,引 陽 臂笑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賜甲第一區,拜參軍都尉。”後因以為争鬥之典。 清 唐孫華 《冬日書懷》詩之一:“漚麻有鬭鬩,争桑或尋讎。”參見“ 漚麻池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漚麻(òu má),漢語詞彙,指一種傳統的麻類植物纖維加工工藝。具體指将收割的麻莖(如苎麻、黃麻、大麻等)長時間浸泡于水中,利用水中微生物發酵分解麻莖中的膠質,使韌皮纖維與木質部分離,便于後續剝取和紡織的過程。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工藝定義

    漚麻是通過生物發酵原理脫除麻類植物非纖維素雜質的關鍵步驟。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把麻莖長時間浸泡在水裡,使麻皮容易剝離。”此過程需控制水溫與時間,過度則損傷纖維強度,不足則膠質難以分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漚”字本義

    “漚”讀作“òu”,《說文解字》釋為“久漬也”,強調長時間浸泡。此字專指通過水浸發酵的加工方式,與普通浸泡(如“漚肥”)存在工藝差異。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二、工藝原理與曆史

  1. 科學機理

    麻莖中的果膠、半纖維素等物質經厭氧菌分解,産生有機酸降低pH值,促使纖維束松散。據《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曆史卷》記載,此工藝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是古代紡織業的核心技術之一。

    來源: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曆史卷》.

  2. 古籍記載

    《詩經·陳風·東門之池》中“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印證西周時期已廣泛采用此法。明代《天工開物·乃服》詳述“夏月漚麻,柔韌如絲”的季節選擇與水質要求。

    來源:

    • 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
    • 宋應星.《天工開物》.廣東人民出版社.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1. 農耕文明象征

    漚麻作為“男耕女織”經濟模式的典型生産環節,常見于古代農事詩畫。如宋代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晝出耘田夜績麻”,間接反映漚麻後的紡線勞作。

    來源:範成大.《範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 非物質文化遺産

    部分傳統麻紡織技藝(如山西潞城“潞麻”漚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工藝蘊含生态智慧。

    來源: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潞麻紡織技藝申報材料.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013.
  3. 中國農業出版社.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曆史卷》. 1995.
  4. 朱熹. 《詩集傳》. 中華書局, 2011.
  5. 宋應星. 《天工開物》.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6.
  6. 範成大. 《範石湖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7.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潞麻紡織技藝保護規劃》. 2018.

網絡擴展解釋

漚麻是一種從亞麻、黃麻等植物莖稈中提取韌皮纖維的傳統初加工技術,其核心是通過自然發酵實現纖維與麻莖的分離。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原理
    漚麻(retting)利用細菌和水分對麻莖的發酵作用,溶解或腐蝕包裹在纖維束外層的膠質及蜂窩狀結締組織。這一過程能有效分離纖維與木質部,為後續紡織加工奠定基礎。

  2. 主要方法

    • 水浸漚麻:将麻莖或麻皮浸泡于水池中,通過6-20天的細菌活動脫膠,成本較高但效率穩定。
    • 雨露漚麻:将麻莖平鋪田間,借助雨水、露水及陽光自然發酵,耗時較長但成本低,且能減少田間損失。
    • 鮮莖漚麻:亞麻收割後直接漚制,利用高溫多雨季節加速發酵,提升纖維質量和出麻率。
  3. 優勢與特點
    傳統漚麻法經改進後,解決了原莖保存難題,同時降低生産成本。例如,鮮莖漚麻可縮短時間并減少機械損傷,而雨露漚麻更環保。此外,相較于化學脫膠,自然發酵對纖維損傷較小。

  4. 後續處理
    漚制完成後需捆麻(每捆約5公斤)、碼垛并防潮儲存,避免黴爛。之後通過打麻工序分離纖維與雜質,最終制成紡織用的麻條。

該技術在現代仍被應用,并衍生出酶處理等新方法,但自然漚麻因環保性和纖維品質優勢,在特定産區保持重要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

闇隘白日撞搏戰蒼蠅參耦陳列馳射沖鋒陷堅處常除月賜樂登徒釣戰定貨單诋忤多管風承蚨母幹花敢想缑山過見旱地合從連衡渙爾冰開毀服驕蹇嬌笑借職旌善九曲回腸決議科橢雷害逦迆爐餅毛澤名垂千古明鋭澼絖平勻破惡婆婆嘴羣萌弱手聖父生作市井說三分損人貪汙狼藉髫女體元立極無荒無牛捉了馬耕田屋烏推愛纖美現缗涀水亵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