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漚麻的意思、漚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漚麻的解釋

[retting] 為利用細菌作用使麻的木質組織軟化以便打出纖維而将亞麻莖或黃麻置于水中的浸漬

詳細解釋

(1).将麻莖或已剝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使之自然發酵,達到部分脫膠的目的。《詩·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元 無名氏 《獨角牛》第一折:“我去那碾麥場中打套子,煞強如您漚麻坑裡可都摸泥鰍。”

(2).《晉書·石勒載記下》:“ 勒 令 武鄉 耆舊赴 襄國 。既至, 勒 親與鄉老齒坐歡飲,語及平生。初, 勒 與 李陽 鄰居,歲常争麻池,疊相敺擊。至是,謂父老曰:‘ 李陽 ,壯士也,何以不來?漚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于天下,寧讐匹夫乎!’乃使召 陽 。既至, 勒 與酣謔,引 陽 臂笑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賜甲第一區,拜參軍都尉。”後因以為争鬥之典。 清 唐孫華 《冬日書懷》詩之一:“漚麻有鬭鬩,争桑或尋讎。”參見“ 漚麻池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漚麻是一種從亞麻、黃麻等植物莖稈中提取韌皮纖維的傳統初加工技術,其核心是通過自然發酵實現纖維與麻莖的分離。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原理
    漚麻(retting)利用細菌和水分對麻莖的發酵作用,溶解或腐蝕包裹在纖維束外層的膠質及蜂窩狀結締組織。這一過程能有效分離纖維與木質部,為後續紡織加工奠定基礎。

  2. 主要方法

    • 水浸漚麻:将麻莖或麻皮浸泡于水池中,通過6-20天的細菌活動脫膠,成本較高但效率穩定。
    • 雨露漚麻:将麻莖平鋪田間,借助雨水、露水及陽光自然發酵,耗時較長但成本低,且能減少田間損失。
    • 鮮莖漚麻:亞麻收割後直接漚制,利用高溫多雨季節加速發酵,提升纖維質量和出麻率。
  3. 優勢與特點
    傳統漚麻法經改進後,解決了原莖保存難題,同時降低生産成本。例如,鮮莖漚麻可縮短時間并減少機械損傷,而雨露漚麻更環保。此外,相較于化學脫膠,自然發酵對纖維損傷較小。

  4. 後續處理
    漚制完成後需捆麻(每捆約5公斤)、碼垛并防潮儲存,避免黴爛。之後通過打麻工序分離纖維與雜質,最終制成紡織用的麻條。

該技術在現代仍被應用,并衍生出酶處理等新方法,但自然漚麻因環保性和纖維品質優勢,在特定産區保持重要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漚麻》的意思

《漚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将麻類纖維進行水解煮熟。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漚麻》的部首是“油”字旁,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漚麻》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産,麻類纖維在制作布料之前需要進行水解煮熟的過程。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淤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漚麻」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差異。

例句

1. 她正在漚麻,為了制作優質的麻布。

2. 我們需要将麻纖維漚麻以确保柔軟度。

組詞

1. 漚雜:将雜草或其他雜質加入漚中,一同進行水解煮熟。

2. 治麻:指進行麻類纖維的加工處理。

近義詞

水解、煮熟。

反義詞

未漚、未煮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