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cuss;talk over] 就某事相互表明見解或論證
内閣召開了緊急會議讨論法律草案
(1).謂探讨研究并加以評論。《論語·憲問》:“為命, 禆諶 草創之, 世叔 讨論之。”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讨,治也。 禆諶 既造謀, 世叔 復治而論之,詳而審之也。”《書序》:“讨論《墳》《典》,斷自 唐 虞 以下訖于 周 。” 孔穎達 疏:“又讨整論理此三《墳》五《典》并 三代 之書也。”《晉書·司馬彪傳》:“ 彪 乃讨論衆書,綴其所聞,起于 世祖 ,終于 孝獻 ,編年二百,録世十二,通綜上下,旁貫庶事,為紀、志、傳凡八十篇,號曰《續漢書》。” 宋 文同 《謝複官表》:“臣愈當循省,敢怠操修?惟勤讨論,庶備驅使。”
(2).謂共同商讨辯論。《南史·儒林傳·顧越》:“弱冠遊學都下,通儒碩學,必造門質疑,讨論無倦。” 唐 羅隱 《題玄同先生草堂》詩之三:“常時憶讨論,歷歷事猶存。” 孫犁 《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要想使文學藝術提高,應該經常有一些關于藝術問題的自由讨論。”
“讨論”是一個漢語常用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讨論”指針對特定議題或問題進行共同分析、辯論和意見交換的過程。例如:“會議上大家讨論了環保方案。”
二、字詞結構
三、核心特征
四、應用場景
五、近義辨析
六、語法特點 作為及物動詞使用時必須帶賓語(正确:讨論方案 / 錯誤:我們讨論),可通過重疊形成“讨論讨論”表示動作的嘗試性。
經典用例 《論語·憲問》中“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就蘊含着古代讨論的實證精神,現代語境下更強調邏輯性和建設性,例如在科研中要求“讨論需基于實驗數據”。
讨論是指為了解決問題或讓人們對某一事物達成一緻意見而進行的交流、辯論的活動。在讨論中,人們可以互相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考問題,并通過互相讨論來達成共識。
讨論這個詞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5。
讨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是由“扌”(手)與“言”(言語)組成的一個意義上的合體字。因為手是用來交流、表達意見的工具,所以在古代漢字演變中與言結合形成了讨這個字。後來為了強調讨論的意思,又在讨字後面加上了一個請字,形成了“讨論”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讨”保留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讨這個字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上面一部分像是一個才字的結構,下面一部分是一個象形的“言”字。整體來看,比現代的讨字要複雜一些。
1. 我們需要進行一場深入的讨論,以便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2. 他們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讨論,最終達成了共識。
3. 昨天晚上,我們在班級讨論了如何改善學校的環境。
讨價還價、*********、讨厭、讨好、讨飯、讨人喜歡
辯論、争論、商讨、交流
默許、默認、不予讨論、不置可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