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達靼的意思、達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達靼的解釋

鞑靼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 達靼 , 靺鞨 之遺種,本在 奚 、 契丹 之東北,後為 契丹 所攻,而部族分散。”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賢孝》:“國朝婦人禮服, 達靼 曰袍, 漢 人曰團衫,南人曰大衣。”參見“ 韃靼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達靼(dá dá)是漢語中對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稱謂,在不同曆史時期具體指代對象有所演變,主要具有以下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曆史族群指稱

    “達靼”是“鞑靼”的異寫形式,源于唐代對北方部落的統稱。早期泛指蒙古高原東部的室韋諸部,後擴展為對蒙古族先民的稱呼。宋元時期,“鞑靼”成為蒙古族的代稱,如《夢溪筆談》載:“鞑靼之人,勇悍善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2. 詞源與演變

    該詞源自突厥語“Tatar”(塔塔爾),漢語音譯為“達怛”“達靼”等。元代文獻中多與“蒙古”混用,明代後逐漸特指蒙古各部,清代沿用此稱。

    (來源:中華書局《辭源》)


二、語義延伸

  1. 地域與文化關聯

    在古籍中常與“漠北”“草原”等地理概念關聯,代指遊牧文明區域。如《遼史》稱“達靼國,在沙漠之北”。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2. 引申用法

    明清時期,“達靼”一詞偶用于形容粗犷豪放的性格或風俗,如“性如達靼,不拘禮法”。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三、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達靼”已罕用,僅在研究曆史、民族文獻時出現,通用寫法為“鞑靼”。需注意其與俄羅斯“鞑靼斯坦共和國”的塔塔爾族(Tatar)存在區别。

(來源:語文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引用來源為公開出版的專業工具書,未提供鍊接因部分典籍無電子版,建議查閱紙質文獻以獲取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達靼”是漢語中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達靼”讀作dá dá,是“鞑靼”的另一種寫法,指代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鞑靼人。鞑靼人屬于蒙古族的一支,以勇猛善戰著稱,曆史上活躍于中國北方及中亞地區。

二、曆史文獻記載

  1. 《新五代史》提到,達靼原為靺鞨遺族,分布于奚、契丹東北部,後被契丹攻破而分散。
  2. 明代陶宗儀《辍耕錄》記載,元代“達靼”與“漢人”“南人”的服飾差異,如達靼人穿袍,漢人穿團衫。

三、延伸用法

部分文獻(如)提出“達靼”作為成語的引申義,形容人勇敢果斷、不畏艱險,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典籍,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釋。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達靼”已較少使用,通常以“鞑靼”替代,多用于曆史或民族研究領域。例如,俄羅斯的“鞑靼斯坦共和國”即與該民族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鞑靼民族的曆史文化,可參考《新五代史》《元史》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民族學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死暗碛霸功擺攤保險基金必要性産翁車靷翅席沖量崇遇丑奴兒麤故璀錯單紅刺嫡庶鍛煉周内遁世絕俗煩袂鳳凰曬翅鋒钜鳳阙負驽前驅幹革觀化黑檎衡霍華林虎戟惛眊兼領膠續結棍徑緻進取心羁制淃漣開差瞉霿浪走樂歡雷峰塔領銜毛薛南北選農活片甲不回普及本陗束傾吐述遵四面出擊死譯貪求無已貼水文獻通考物歸原主吳趨曲無衣銷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