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敗壞德義;敗壞品德。《書·大禹谟》:“侮慢自賢,反道敗德。” 孔 傳:“反正道,敗德義。” 晉 摯虞 《觀魚賦》:“懼留連之敗德,遂收歡而命駕。” 葉聖陶 《窮愁》:“博徒十數……長官疾賭甚,皆卻而弗納,謂若輩廢時失業,敗德喪身,至堪深惡。”
“敗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ài dé,其核心含義為“敗壞道德或品德”,既指行為上的道德缺失,也包含對個人或社會倫理的破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字面解釋
由“敗”(敗壞)和“德”(道德、品德)組合而成,指通過不當行為損害道德準則。例如:賭博、欺騙等行為可被視為“敗德”。
延伸含義
除具體行為外,也可形容惡劣的品行或風氣。如《左傳》中“先君之敗德”,即指前人不良品行的累積影響。
古代典籍引用
現代語境
當代多用于批評違背倫理的行為或現象。例如葉聖陶在《窮愁》中描述賭博為“敗德喪身”,現代媒體也常用“敗德教育”形容扭曲的價值引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案例,可參考《書經》《左傳》等文獻,或查閱葉聖陶相關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