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gendary fierce beast]∶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凶顽无匹俦之貌。”。服注:“梼杌状似虎,豪长一尺,人面虎足,猪牙,尾长丈八尺,能斗不退。”
楚之梼杌。——《孟子》。注:“囂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丁音恶兽名也。”
(2) [demon;satanic person]∶借指凶恶的人
(1).传说中的凶兽名。《神异经·西荒经》:“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
(2).传说为远古的恶人“四凶”之一。或谓即 鲧 。《左传·文公十八年》:“ 舜 臣 尧 ,宾于四门,流四凶族 浑敦 、 穷奇 、 檮杌 、 饕餮 ,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左传·文公十八年》:“ 顓頊氏 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 檮杌 。” 杜预 注:“谓 鯀 。”《国语·周语上》:“ 商 之兴也, 檮杌 次於 丕山 。” 韦昭 注:“ 檮杌 , 鮌 也。” 唐 柳宗元 《杜兼对》:“ 杜兼 为 濠州 ,幸兵之乱,杀无罪士二人,蓄货足慾,吾以为 唐 檮杌 、 饕餮 者亡以异。”
(3).泛指恶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小人道长,则 檮杌 比肩。”
(4). 楚 史书名。《孟子·离娄下》:“ 晋 之《乘》, 楚 之《檮杌》, 鲁 之《春秋》,一也。” 明 张萱 《疑耀·檮杌》:“檮杌,恶兽, 楚 以名史,主於惩恶。又云,檮杌能逆知未来,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来者也,故取名焉。亦一説也。”
梼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文化象征三个层面解析:
字源拆解
“梼”从木,本指树木名;“杌”从木,意为树木无枝的光秃状(《说文解字》)。二字组合后,本义引申为断木、木材,后演变为专有名词。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梼杌”主要有两重含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在先秦文献中,“梼杌”被列为“四凶”之一(与混沌、穷奇、饕餮并列),象征顽固不化、桀骜难驯的特质。《左传·文公十八年》载:“颛顼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梼杌”,将其描述为部落首领的后裔,因暴虐被贬为恶兽。
来源: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中华书局影印本)。
唐宋以降,“梼杌”逐渐成为史书或笔记的代称。如《梼杌闲评》以怪兽隐喻历史阴暗面,暗含“记恶以为戒”的编撰目的。此用法凸显其承载历史教训的符号意义。
来源: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点校本)。
“梼杌”从原始的木料本义,经神话想象转化为凶兽意象,最终沉淀为兼具凶暴象征与历史警示的文化符号,其语义演变深刻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多元阐释空间。
梼杌(拼音:táo wù)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形象,具有以下多维度含义:
1. 神话形象与特征
梼杌是上古四凶之一,外形结合了多种猛兽特征:人面、虎足、野猪獠牙,尾部长达一丈八尺。据《神异经》和《左传》记载,它性格凶悍好斗,象征顽固不化、难以驯服的特质。
2. 历史与传说来源
3. 比喻与引申含义
其他注意事项
部分资料(如)提到“梼杌”有“坚固稳定”的成语含义,但此解释与主流神话及历史文献差异较大,可能为误用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古籍及百科释义,如需更详细文献可参考《神异经》《左传》等原著。
璧堂不俟驾不小可餐鱼操兵唱礼长拍车弊担头敌档迪功郎丰荐风色府卫干化光润龟字裹合寒林货钱加封夹具戋戋琐琐谏说浇饡洁祀积疴京味津寄酒排间距衰科校空室清野枯骼扐掯犁镵犂平眇緜岷邛弥撒木竹子谱帖乾愁潜济千人捏清茶淡饭却待曲照商均上尉设弧筮史霜辉束置俗俚汤夫人土着危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