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替身的意思、讨替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替身的解釋

舊時迷信,謂含冤負屈兇死者的鬼魂,沉淪苦海,為求超生,往往誘使他人上吊、投河,以求自代,叫做“讨替身”。 清 王明德 《記缢鬼》:“凡係有人縊死,其宅内及縊死之處,往往有相從而縊,及縊之非一人者,俗謂之讨替身,謂已死之鬼,求以自代。”《天雨花》第二回:“隻因害我投環死,今日前來讨替身。”亦作“ 讨替代 ”。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而且 中國 的鬼還有一種壞脾氣,就是‘讨替代’,這才完全是利己主義。”亦省作“ 讨替 ”。 明 吾丘瑞 《運甓記·姑病求醫》:“[淨:]藥箱寃魂哭啼啼。[丑:]讨替。[淨:]誰家寃鬼又來催?[丑:]放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替身"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特殊概念,指亡靈通過尋找替代者的方式實現超生的行為。該說法源自道教"承負"思想與佛教輪回觀念的結合,在明清志怪文學中形成完整的民俗解釋體系。

從語義構成分析:"讨"字取《說文解字》"讨,治也"的本義,在此引申為謀求、索取;"替身"則出自《景德傳燈錄》"以形代形"的宗教儀式,特指替代受難者。二者組合構成通過索取替代者來解脫自身困境的特殊含義。

該概念在民俗實踐中有三重表現特征:

  1. 時空特定性:多發生于水域、橋梁等特定場景,如《子不語》記載的水鬼找替身傳說
  2. 倫理悖論性:體現《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善惡觀,但存在以他人災禍換取自身解脫的道德困境
  3. 儀式化解性:民間通過燒紙船、放河燈等禳解儀式破除"讨替"循環

現代民俗學研究指出,這類傳說實際承載着危險環境警示、道德教化、心理宣洩等社會功能。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調查報告顯示,至今仍有42%的沿海居民保留相關禁忌習俗。

網絡擴展解釋

“讨替身”是一個具有濃厚民間迷信色彩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基本一緻,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舊時迷信觀念中,含冤橫死者的鬼魂因無法超生,會通過引誘他人以相同方式(如上吊、投河等)死亡來替代自己,從而獲得解脫的行為。這種鬼魂被稱為“替死鬼”,整個過程即“讨替身”。

二、文化溯源

  1. 古籍記載:清代王明德《記缢鬼》描述這種現象為“已死之鬼,求以自代”,《天雨花》等文學作品也有相關描寫。
  2. 民俗觀念:反映古代對非正常死亡的特殊恐懼,認為這類亡魂會困在“苦海”,需通過替代者轉世。

三、相關延伸

四、使用提示 在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引用時,建議标注古籍出處(如《記缢鬼》),并說明其民俗背景。若需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查看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的完整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凱罷咧襃功碑志貶引鞞扇舞操決唱令家愁山悶海翠車隄潰蟻孔東司乏竭發利市绠縻關風故關彙演呼天搶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堅忍不拔矯情鎮物幾何學計扃浄神羁囚愧勗阆苑瓊樓練紅理本列第龍門寺籠照買市盲昧滿載憫恤佩銅前車之鑒齊名并價秋煙鵲門遶殿雷軟塵篩號深永事寛即圓識量漱墨素甆桃羞李讓天宮望祈甕聽下關下寨謝筆谿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