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迷信,謂含冤負屈兇死者的鬼魂,沉淪苦海,為求超生,往往誘使他人上吊、投河,以求自代,叫做“讨替身”。 清 王明德 《記缢鬼》:“凡係有人縊死,其宅内及縊死之處,往往有相從而縊,及縊之非一人者,俗謂之讨替身,謂已死之鬼,求以自代。”《天雨花》第二回:“隻因害我投環死,今日前來讨替身。”亦作“ 讨替代 ”。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而且 中國 的鬼還有一種壞脾氣,就是‘讨替代’,這才完全是利己主義。”亦省作“ 讨替 ”。 明 吾丘瑞 《運甓記·姑病求醫》:“[淨:]藥箱寃魂哭啼啼。[丑:]讨替。[淨:]誰家寃鬼又來催?[丑:]放屁!”
“讨替身”是一個具有濃厚民間迷信色彩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基本一緻,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舊時迷信觀念中,含冤橫死者的鬼魂因無法超生,會通過引誘他人以相同方式(如上吊、投河等)死亡來替代自己,從而獲得解脫的行為。這種鬼魂被稱為“替死鬼”,整個過程即“讨替身”。
二、文化溯源
三、相關延伸
四、使用提示 在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引用時,建議标注古籍出處(如《記缢鬼》),并說明其民俗背景。若需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查看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的完整引文。
《讨替身》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語,通常用來指代為了替代他人而出現或被選中的人。該詞常用于描述替死者、代罪者等,有時也可以指代被指派或被任命擔任某一角色或職責的人。
《讨替身》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分别是讠(讠部)、曰(日部)、身(身部)、⺻(⺻部)。整個詞語一共包含14個筆畫。
《讨替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它在古代文化中被廣泛使用,特别是在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討替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因時代和地域的變遷而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討」字曾有「㡀」、「韜」等寫法。在某些古籍中,「替身」也可以寫作「易身」或「身代」。
1. 他被指定為公司的替身總經理,以便當總經理不在時能夠代為處理事務。
2. 傳說中的故事裡,替身常常被安排去執行危險的任務。
1. 替身演員
2. 替換
3. 身替
1. 代替
2. 頂替
3. 替代
1. 原身
2. 真身
3. 本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