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替身的意思、讨替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替身的解释

旧时迷信,谓含冤负屈凶死者的鬼魂,沉沦苦海,为求超生,往往诱使他人上吊、投河,以求自代,叫做“讨替身”。 清 王明德 《记缢鬼》:“凡係有人縊死,其宅内及縊死之处,往往有相从而縊,及縊之非一人者,俗谓之讨替身,谓已死之鬼,求以自代。”《天雨花》第二回:“只因害我投环死,今日前来讨替身。”亦作“ 讨替代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而且 中国 的鬼还有一种坏脾气,就是‘讨替代’,这才完全是利己主义。”亦省作“ 讨替 ”。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姑病求医》:“[净:]药箱寃魂哭啼啼。[丑:]讨替。[净:]谁家寃鬼又来催?[丑:]放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讨替身"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特殊概念,指亡灵通过寻找替代者的方式实现超生的行为。该说法源自道教"承负"思想与佛教轮回观念的结合,在明清志怪文学中形成完整的民俗解释体系。

从语义构成分析:"讨"字取《说文解字》"讨,治也"的本义,在此引申为谋求、索取;"替身"则出自《景德传灯录》"以形代形"的宗教仪式,特指替代受难者。二者组合构成通过索取替代者来解脱自身困境的特殊含义。

该概念在民俗实践中有三重表现特征:

  1. 时空特定性:多发生于水域、桥梁等特定场景,如《子不语》记载的水鬼找替身传说
  2. 伦理悖论性:体现《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善恶观,但存在以他人灾祸换取自身解脱的道德困境
  3. 仪式化解性:民间通过烧纸船、放河灯等禳解仪式破除"讨替"循环

现代民俗学研究指出,这类传说实际承载着危险环境警示、道德教化、心理宣泄等社会功能。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显示,至今仍有42%的沿海居民保留相关禁忌习俗。

网络扩展解释

“讨替身”是一个具有浓厚民间迷信色彩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基本一致,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旧时迷信观念中,含冤横死者的鬼魂因无法超生,会通过引诱他人以相同方式(如上吊、投河等)死亡来替代自己,从而获得解脱的行为。这种鬼魂被称为“替死鬼”,整个过程即“讨替身”。

二、文化溯源

  1. 古籍记载:清代王明德《记缢鬼》描述这种现象为“已死之鬼,求以自代”,《天雨花》等文学作品也有相关描写。
  2. 民俗观念:反映古代对非正常死亡的特殊恐惧,认为这类亡魂会困在“苦海”,需通过替代者转世。

三、相关延伸

四、使用提示 在学术讨论或文学创作中引用时,建议标注古籍出处(如《记缢鬼》),并说明其民俗背景。若需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查看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的完整引文。

别人正在浏览...

奥处百虑一致板脸背征庇依惨笑谶语充粹翠翘灯台不自照貂脚东家孔子独怜番身贩质飞针走綫苟延残息鬼鬼祟祟锢桎横了心江豚计不旋跬劫买金刚眼搢綎吉人天相酒妓军市蜡泪狼忙量才量给列壤理合柳箧子律谷麦芽糖秘殿寞寞落落泥金万点腻柳醲郁棚寮贫无置锥乾辣辣啓奏膳房沙壹时弊实偪处此説媒拉縴説书先生死魂诉怨坦缓通典通脱木无边无垠仙韶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