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战国 赵 蔺相如 逼 秦王 击缶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唐 马总 《意林·胡非子》:“登高陟危,鵠立四望,颜色不变,此陶缶之勇也。”
“陶缶”一词的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字面含义
陶缶是古代盛装酒浆的瓦制容器,器型特征为大腹、小口,部分带盖。虽以陶制为主,但历史上也存在铜制缶器。
历史典故
该词特指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的外交事件。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在渑池会上羞辱赵王,蔺相如以智勇胁迫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成为“以弱制强”的经典典故。
引申释义
唐代马总在《意林·胡非子》中引用“陶缶之勇”,比喻临危不惧的气节,如“登高陟危,鵠立四望,颜色不变”即是对此典故的化用。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器物本义与历史事件引申义,典故细节可参考《史记》原文。
陶缶(táo fǒu)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陶(táo)和缶(fǒu)。下面将会进一步介绍这个词的来源、繁体写法、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陶缶一词源于古代器物名称,用于指代用陶土制成的容器或器具。陶缶在古代常用于贮存食物、饮水或做为仪式器物使用。如今,陶缶一词也常用于比喻具有传统或古老特色的事物或文化。
陶缶这个词的繁体写法是「陶罘」。
在古代汉字中,陶缶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陶的古代写法为「彫」,意为雕刻;缶的古代写法为「缶」。
1. 爷爷在农田里发现了一个古老的陶缶。
2. 这个博物馆展出了许多古代的陶缶。
组词:陶器、陶土、瓷器、瓷缶、陶瓷等。
近义词:陶盆、陶罐、陶罐子。
反义词:金刚石。
阿各绰岸然宝翰宝剑陛长不痛不痒残逼摧朽拉枯粗质耽书底节负痾斧凿痕更做到宫县鞼盾瞽妄还璧厚结后骑欢嬿花腔令鼓会账浄信九转金丹九宗七祖苦经老很冷酷无情临楮龙盐剹流漫狂免掉民意测验模楷木牀辇送盘坝强谏擎托齐驱鹊啅日环食省部石甔説破提说吐火罗语頽唆土里土气巍科伟业遗酌我山梧槚无所不作无位遐畼响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