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讨罚罪。《长阿含经》卷十八:“即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讨罚,不足为忧,我自能办。’”《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杂事》卷三五:“彼国丰乐,与我相违,我欲兴兵,而往讨罚,皆令破散。” 唐 崔致远 《请转官从事状·某官顾云》:“所异(冀)元戎十乘,速成讨罚之功;越府三才,各得施张之处。”
“讨罚”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征讨并惩罚罪行,主要用于军事或治理语境。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由“讨”(征讨、声讨)和“罚”(处罚)构成,指通过武力征伐或权威手段惩治罪责。例如《长阿含经》中“大王有所讨罚,不足为忧”即指君王对罪行的征讨与惩罚。
语境与应用
辨析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主动请求惩罚”,可能是对“讨”字“请求”义的引申,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例证,建议以权威佛经和史籍中的“征讨罚罪”为准。
现代适用性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宗教经典研究中。若需表达类似含义,现代汉语中更常用“讨伐”“制裁”等词汇。
“讨罚”主要体现古代权威对罪行的双重处理(武力+惩戒),而非个人层面的主动认罚。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优先参考权威古籍记载。
讨罚是一个动词词组,意思是请求或寻求惩罚或惩处。该词可以拆分为部首讠(言字旁)和罚(罒字旁),共有12画。
讨罚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车辖》中:“不获讨罚?”意为“不受到惩罚吗?”在古代社会中,讨罚被用来表示封建礼仪中的惩罚行为,以及社会规范的维护。
繁体字“討罰”用于表示中文传统文化和书法等艺术领域。
在古代,讨罚的汉字写法有一些变化。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写法是“討罰”。
1. 在法庭上,受害者讨罚凶手以获得公平正义。
2. 孩子们常常在游戏中犯错,教师们则试图通过听取解释来讨罚他们。
讨罚一词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不同的词语:
1. 讨厌:表示非常讨厌或讨厌的感觉。
2. 讨伐:表示对敌对势力进行军事或政治上的打击。
3. 罚款:表示因为违反规定而需要支付一定金额的罚款。
与讨罚有相似或相近含义的词语:
1. 追责:表示追究责任或追溯行为,通常是为了惩罚。
2. 惩戒:表示为了纠正错误或违反规定而进行的惩罚行为。
3. 处罚:表示对犯错者的惩罚行为。
与讨罚意义相反的词语:
1. 宽恕:表示原谅或饶恕对方的过错或错误。
2. 宽待:表示对犯错者从容处理,给予宽容和宽怀。
3. 赦免:表示宽恕或减轻对犯错者的惩罚。
八百里駮白冠牦缨包船贬夺避面尹邢参潭倡人潮波成本核算齿牙为祸舂税躇蹈春讯词费刀靶洞丁抖搂精神返潮風行雷厲风轻云浄负乘致寇扶芳胳臂钱海方鹤子梅妻讲是说非教练员解明矜奢拘挛老诚两厦良师连接凌惊六州歌头沦洄蒙辜勔勉闽峤摩拭疲老普加骑跨人声鼎沸热尸瑞物三迁之教少慢差费诗伯水戏顺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随波逐尘同心扣拓绪晩娘纬俗献疑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