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罚的意思、讨罚的详细解释
讨罚的解释
征讨罚罪。《长阿含经》卷十八:“即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讨罚,不足为忧,我自能办。’”《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杂事》卷三五:“彼国丰乐,与我相违,我欲兴兵,而往讨罚,皆令破散。” 唐 崔致远 《请转官从事状·某官顾云》:“所异(冀)元戎十乘,速成讨罚之功;越府三才,各得施张之处。”
词语分解
- 讨的解释 讨 (討) ǎ 查究,处治:检讨。 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还(俷 )。 求,请求:讨教(刼 )。讨饶。 惹:讨厌。讨人喜欢。 娶:讨老婆
- 罚的解释 罚 (罰) á 处分犯罪、犯错误或违犯某项规则的人:罚款。罚球。惩罚。罚不当罪(处罚过严或过宽,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 奖赏 笔画数:; 部首: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讨罚"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是征讨、惩罚(有罪者或敌人)。它通常用于描述一种带有正义性或官方授权的武力行动或谴责行为。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合成:
- 讨 (tǎo): 本义包含探究、索取、征伐、谴责等意思。在“讨罚”一词中,主要取其“征伐、声讨、谴责” 之意。
- 罚 (fá): 本义指惩处、处分。在“讨罚”一词中,取其“惩罚、惩处” 之意。
- 合成义: “讨”在前,强调行动(征伐或谴责)的发起;“罚”在后,强调行动的目的(实施惩罚)。因此,“讨罚”整体表示通过武力征伐或严厉谴责的方式,对被认为有罪、有过错或构成威胁的对象进行惩罚。
-
整体含义与用法:
- 征讨并惩罚: 这是“讨罚”最核心的含义。指动用军事力量去攻打、征服某个对象(如叛乱者、敌对势力、不臣服的国家或部落),并对其施加惩罚。常用于历史或军事语境。例如:“朝廷派兵讨罚叛军。”
- 声讨并惩处: 也可指通过舆论谴责、法律程序等方式,揭露罪行或过错,并追究责任、实施惩处。强调对不义行为的追究和制裁。例如:“舆论一致讨罚贪腐行为。”
- 正义性与权威性: “讨罚”一词通常隐含了行动发起者的立场,即认为被讨罚的对象是“有罪”或“不义”的,行动本身带有一定的正义色彩或官方授权色彩。
-
同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 征伐、讨伐、征讨、声讨、惩罚、惩处、制裁。
- 辨析:
- “讨伐”/“征讨”: 更侧重于军事行动的层面,强调攻打、征服。
- “声讨”: 更侧重于舆论谴责、公开批判。
- “惩罚”/“惩处”: 更侧重于施加处罚的结果本身。
- “讨罚”: 结合了“讨”(行动发起)和“罚”(行动目的),语义范围较广,可涵盖军事行动和舆论/法律制裁,强调从行动到结果的整个过程。
-
现代使用情况:
- 在现代汉语中,“讨罚”的使用频率相对低于“讨伐”、“惩罚”等词。
- 它更常见于书面语、历史叙述、文学作品中,或用于表达一种较为正式、严肃的谴责和追究态度。
“讨罚”意指通过征伐或声讨的方式,对罪过或敌对行为实施惩罚。它融合了行动的发起(讨)与行动的目标(罚),常用于表达带有正义性或权威性的制裁行为,多见于历史、军事或正式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讨罚”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征讨并惩罚罪行,主要用于军事或治理语境。以下为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由“讨”(征讨、声讨)和“罚”(处罚)构成,指通过武力征伐或权威手段惩治罪责。例如《长阿含经》中“大王有所讨罚,不足为忧”即指君王对罪行的征讨与惩罚。
-
语境与应用
- 军事行动: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杂事》提到“兴兵往讨罚”,强调武力镇压叛乱或敌对势力。
- 权威治理:唐代崔致远《请转官从事状》中“速成讨罚之功”,指通过行政手段惩治不法行为。
-
辨析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主动请求惩罚”,可能是对“讨”字“请求”义的引申,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例证,建议以权威佛经和史籍中的“征讨罚罪”为准。
-
现代适用性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宗教经典研究中。若需表达类似含义,现代汉语中更常用“讨伐”“制裁”等词汇。
“讨罚”主要体现古代权威对罪行的双重处理(武力+惩戒),而非个人层面的主动认罚。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优先参考权威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灵砂辬华班历杯杓彼人茀矢补察孱愚抽咽貙氓锄梃大老婆丹林兜地鹗顾而后凡毛广广贵门国胤毫素回行恢谑火兜墙滹沱护卫艇湔洒见所未见紧逼孔揭愧恧灵台临饯龙泥印沦落风尘洛诵慢泄能法拟制怕怖千瓦峭行青黄沟木寝弱秋霖权门三染尚方司机随意一瞥螳螂子袒裼条章铜乌违惑蜗跧饷午仙狐箫侣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