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江邊。汜,通“ 涘 ”。 晉 陸機 《為顧彥先贈婦》詩之一:“願假歸鴻翼,翻飛遊江汜。”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違利建於 海昏 ,創惟桑於江汜。” 唐 白居易 《長慶二年出守杭州路次藍溪作》詩:“ 餘杭 乃名郡,郡郭臨江汜。” 清 方文 《石橋懷與治》詩:“況乃隔中州,伊人渺江汜。”
(2).《詩·召南》篇名《江有汜》的簡稱。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詩》雖四言,亦開衆體,《江汜》發三言之耑,《雀角》肇五言之始。”又因此篇内容是寫婦人遭遺棄後的哀訴,故亦用以代稱棄婦之怨辭。 明 王錂 《春蕪記·候約》:“[旦] 秋英 ,你卻疑着甚麼?[小旦]怕相抛之子歌《江汜》。”
“江汜”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指江邊或江水分流處,其中“汜”通“涘”(sì),意為水邊。如南朝沈約《郊居賦》中“創惟桑於江汜”即描述江畔景象。
文學出處 源自《詩經·召南》的《江有汜》篇,該詩以江水支流起興,暗喻婚姻關系中的分離與接納,後成為典故代稱。
引申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引申為棄婦之怨的意象,如姚華《論文後編》提到《江汜》發三言之端,将詩篇與特定情感表達關聯。
應用示例 晉代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翻飛遊江汜”即借江畔意象寄托思念,體現其作為空間意象與情感載體的雙重功能。
注:因搜索結果權威性标注為“極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詩經注析》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江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江河之水向東流。它由“江”和“汜”兩個字組成。
《江汜》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它代表着與水相關的意義。筆畫數分别為7畫(江)和6畫(汜)。
《江汜》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史記·大宛列傳》中,描述了大宛(今天的************斯坦)地區的河流流向東方的情景。
《江汜》的繁體字為「江汜」。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江汜》在字形上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不過整體結構和意思并未改變。
1. 望着遠方的夕陽,我伫立在江汜之畔,思緒湧動。
2. 江汜水流不息,似乎沒有盡頭。
1. 江河湖汜:描述江河湖泊之水流。
2. 汜水朝東:形容水流向東流動。
江湖
歸流:指江河的水流向西或回流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