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次叙述。《後漢書·郎顗傳》:“此誠臣 顗 區區之願,夙夜夢寤,盡心所計。謹條序前章,暢其旨趣。”
(2).謂依次排列。《封神演義》第一百回:“條序已畢, 周公 方纔唱名。”
(3).條理次序。《南齊書·文學傳·祖沖之》:“又 承天 法,日月五星,各自有無,交會遲疾,亦竝置差,裁得朔氣合而已,條序紛錯,不及古意。” 唐 韓愈 《息國夫人墓志銘》:“﹝夫人﹞禦僮使,治居第生産,皆有條序。” 宋 曾鞏 《江都縣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 曾氏 ﹞獨任家政,能精力,躬勞苦,理細微,隨先後緩急為撙節,各有條序。”
(4).猶頭緒。 南朝 陳 徐陵 《在吏部尚書答諸求官人書》:“爾時州州自帝,郡郡稱王,天下幹戈,尚無條序。”《宋史·食貨志下二》:“時錢币苦重,條序不一,私鑄日甚。” 明 李贽 《與方伯雨》:“佛屋既有條序,可喜可喜!”
條序,漢語複合詞,由“條”與“序”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條”本義為樹木細長枝條,引申為分項、條目;“序”指次第、秩序,二者組合後形成以下含義:
基本義
指按條目次序編排的體系。《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該詞,釋為“分條叙述的次序”,例如“公文寫作需注重條序清晰”。
引申義
在語言學中,“條序”可指語言結構的邏輯層次。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提到“複句内部的分句條序反映語義關聯”,如因果句需先因後果。
應用範疇
古代文獻中,“條序”常用于典章制度記載。《周禮·天官》鄭玄注疏有“六官職掌,各有條序”的表述,體現古代行政分類思想。
現代擴展
當代延伸至管理學領域,台灣《重編國語辭典》釋例“項目條序化管理”指以編號系統提升事務處理效率,常見于标準化流程文件。
(主要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條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主要圍繞“條理”和“順序”展開,具體可分為以下四點:
基本含義
指事物排列或邏輯上的整齊有序,涵蓋時間、空間和邏輯結構上的合理順序。例如,描述事務管理或文章結構時,強調其“有條不紊”的特點。
詳細解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描述事務管理(“家庭事業有條序”)、學術研究(“解決序列的最短線性遞歸問題”)或曆史文獻中的事件叙述。
現代例句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古文用例或具體出處,可參考《後漢書》《南齊書》等文獻(來源:、7、8)。
襃賞表伯赑屃逼幸單步道疏吊鶴貂袍斷辟繁缛烽燧蜂屯蟻附覆策貢楛詭觀奂若蝴蝶泉惑妄架累漸丁家貧親老介入靜願捐赈開引考選可痛曠學掠拷戀戀不舍立規矩浏飙流馬慢弛敏辨莫何弗膩歪弄舌偏墜娉姈鉛紅挈從賞心盛麗升滅四翁松勁天垓笤把通谙同齒同律通士突襲遐迹銜蟬祥鸾鄉正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