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鄉正的意思、鄉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鄉正的解釋

(1).鄉大夫。《左傳·襄公九年》:“二師令四鄉正敬享,祝宗用馬于四墉,祀 盤庚 于西門之外。” 杜預 注:“鄉正,鄉大夫。”《逸周書·大匡》:“賦灑其币,鄉正保貸。” 朱右曾 校釋:“鄉正,鄉大夫也。《春秋傳》曰:使四鄉正敬享。保而後貸,防姦欺也。”參見“ 鄉大夫 ”。

(2). 隋 唐 以五百戶為鄉,置鄉正一人。理民間訴訟。《隋書·李德林傳》:“ 威 又奏置五百家鄉正,即令理民間辭訟。”《舊唐書·高士廉傳》:“ 竇軌 之鎮 益州 也,聞而召見( 朱桃椎 ),遺以衣服,逼為鄉正。”

(3).舊時有些地方稱鄉長。 許地山 《綴網勞蛛·枯楊生花》:“我又不是 滄海 底鄉正,不一定就能認識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鄉正,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官職,源于周代鄉遂制度。《周禮·地官司徒》記載"五家為比,五比為闾,四闾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設鄉大夫管理民政。隋代實行鄉官制度,《隋書·食貨志》載"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保五為闾,闾四為族,皆有正。畿外置裡正,比闾正,黨長比族正,以相檢察焉",鄉正作為基層官吏負責戶籍管理與賦稅催收。

唐代杜佑《通典·職官十五》記錄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鄉正為"鄉長",每鄉置一人,輔助縣令處理訴訟案件。宋代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五記載唐代實行"百戶為裡,五裡為鄉"制度,鄉正職能轉為教化民衆、調解糾紛。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八考證鄉正演變,指出該職"始于周而變于隋,其權漸輕"。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定義為:"古代官名,隋唐時期基層行政單位負責人,掌戶籍、賦稅等事務"。現代學者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再版)中分析,鄉正制度體現古代"皇權不下縣"的治理特點,是連接官府與鄉紳的重要紐帶。

網絡擴展解釋

“鄉正”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基本釋義

  1. 鄉大夫(周代官職)
    源自周代,指負責管理鄉級事務的官員。如《左傳·襄公九年》記載“二師令四鄉正敬享”,杜預注解為“鄉正,鄉大夫”,主管祭祀、賦稅等事務。
  2. 隋唐地方職官
    隋唐時期以五百戶為一鄉,設鄉正一人,負責處理民間訴訟。如《隋書·李德林傳》提到“置五百家鄉正,即令理民間辭訟”。
  3. 舊時鄉長稱謂
    近代部分地區将鄉級行政長官稱為“鄉正”,如作家許地山在《綴網勞蛛·枯楊生花》中提及“滄海底鄉正”。

延伸内涵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地方治理體系或文學作品中的鄉土人物形象,如唐代高士廉曾舉薦隱士朱桃椎為鄉正,現代則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方言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

隘害變業逋诳裁複讒邪大設設大着作得理燈夕點化典鋪迪斯尼樂園棟幹鬥南一人阿谀防護林廢着敢怨而不敢言高美隔壁過套撝遜昏錯剪切交讬掎拔截戰積功興業驚恍急眼考級口勑窺尋簾幕龍井寺龍口奪食鸾佩門倌嘔家攀花蓬賴麻直嫔妃平地起家竊柄筌緒澀煉射不主皮時訓屬疾暑暍桃源田垟惕惕妥确望風而逃衛攝污賤詳計閑男女下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