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烽燧的意思、烽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烽燧的解釋

[beacon fire;signal fire] 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修烽燧。——《後漢書·光武帝下》

南朝自 武昌至 京口,列置烽燧。—— 宋· 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

詳細解釋

(1).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墨子·號令》:“與城上烽燧相望。” 漢 桓寬 《鹽鐵論·本議》:“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備之。”《明史·王翺傳》:“五裡為堡,十裡為屯,使烽燧相接。”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烏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擊木礌石等具,嚴察奸諜。”

(2).指戰亂。 元 周昂 《晚望》詩:“音書雲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 馮桂芬 《費樹臣飲馬長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難﹞側身波濤烽燧之中。” 郭沫若 《駱駝集·訪日雜詠六》:“八年烽燧生靈苦,兩彈鈾鈈井竈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烽燧”是中國古代邊防報警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傳遞軍事信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烽燧”由“烽”與“燧”兩字組成:

二、曆史背景

  1. 起源:西周已有雛形,戰國時期(如秦國)通過虎符與文獻《墨子·號令》明确記載其使用。
  2. 發展:漢代進一步完善,沿長城等邊塞廣設烽燧台,形成密集的預警網絡。
  3. 演變:不同朝代對晝夜信號的定義略有差異,例如唐代白天稱“燧”,夜晚稱“烽”。

三、運作方式

四、文化意義

  1. 軍事象征:成語“烽燧”代指戰争,如陸遊詩句“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2. 曆史見證:敦煌、居延等地現存烽燧遺址,成為研究古代邊防的重要實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遺址或文獻記載,可參考《墨子·號令》《後漢書》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烽燧》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烽燧(fēng suì)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古代用于傳遞戰訊的烽火台,二是泛指火炬、火爐等燃燒起來的火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烽燧》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火(huǒ),筆畫總數為10畫。 來源 烽燧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記》中的記載。其起源于古代戰争時期,被用作軍事信號傳遞工具。當時,烽燧是由建在高山或要塞上的火台,通過燃燒柴草或木炭的方式,傳遞戰報、警示或聯絡指令。這種方式在沒有現代通訊工具的時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繁體 《烽燧》的繁體字為「烽燧」,由兩個簡體字組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烽燧》的字形稍有不同。具體的寫法根據時代變化而有所差異,但基本上保留了「火」和「火」的形象,比如《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烽㝷」。 例句 1. 京城的四周烽燧連天,戰事愈來愈緊張。 2. 峰巅上升起的烽燧,将戰報傳達給前線将士。 組詞 常見的與《烽燧》相關的組詞有:烽火、烽台、烽煙、燃燒等。 近義詞 與《烽燧》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烽火、火炬、火焰等。 反義詞 與《烽燧》意思相反的詞彙較為特殊,因為烽燧一詞本身與傳遞信息相關,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