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習俗。長者起居,幼者在其旁侍立。《紅樓夢》第二九回:“ 賈母 道:‘到明兒我在正面樓上,你在傍邊樓上,你也不用到我這邊來立規矩,可好不好?’”
“立規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綜合理解:
字面解釋
“立”指建立,“規矩”指法度或準則。最初指制定法律法規,後引申為遵守規則、維護紀律的行為。
傳統習俗
舊時指晚輩在長輩起居時侍立一旁,如端茶倒水等禮儀。例如《紅樓夢》中提到“不到我這邊來立規矩”即為此意。
社會行為規範
形容個人遵守公共秩序、道德準則,如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等。
家庭教育意義
現代多用于育兒領域,指通過規則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情緒管理能力及社會適應力。例如: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之子自幼守紀,被贊“立規矩,三尺之童也”。
立規矩需兼顧規則與靈活性,避免生硬說教。例如教育中應結合孩子心理需求,解釋規則背後的邏輯。
《立規矩》是一個成語,意為确立規章制度或行為準則,使人們井然有序,遵守規矩。
《立規矩》的部首是立(⺅),筆畫數為5+6+6=17。
《立規矩》最早出自于《左傳·昭公十年》:“立規矩,自欲得之,而人皆謂之曰勞。”意為春秋時期的齊國國君昭公為了要使百姓遵守規矩,自己首先要遵守規矩。
《立規矩》的繁體字為「立規矩」。
在古代漢字中,《立規矩》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但其基本形态和現代寫法相近。
他明白隻有立規矩才能保持團隊的秩序。
立身規矩、制定規矩、遵守規矩。
訂立規則、确立規範。
違反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