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鞉鼓的旁耳。鞉如鼓而小,有兩耳。持其柄而搖之,則兩耳還自擊。 清 趙翼 《同北墅漱田觀西洋樂器》詩:“鞉耳柄獨搖,笙舌炭先炙。”
鞉耳是古代打擊樂器"鞉"的組成部分,指鼓體兩側用于懸挂繩帶的環形裝置。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形制特征 鞉耳由青銅或木料制成,呈雙環對稱結構,通過穿孔固定在鼓腔側壁。《周禮·春官》記載"鞀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鼗鼓"(《周禮注疏》卷二十三),其中"耳"即指懸挂鼓體的承重部件。
二、功能用途 作為鼓架連接裝置,鞉耳可穿系繩帶懸挂于木架,方便樂師持槌擊奏。東漢鄭玄注《禮記·明堂位》雲"鞉,小鼓也,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表明其具有固定鼓體與輔助發聲的雙重作用。
三、文化内涵 鞉耳在禮樂制度中承載等級象征,《爾雅·釋樂》将"鼗"列為八音中的革屬樂器,其耳部形制與裝飾體現使用者身份。考古發現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建鼓(湖北省博物館藏),其銅質鼓耳鑄有蟠螭紋,印證了《考工記》"鼓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的禮器制作規範。
該詞釋義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2冊)、《中國古代樂器史》(文物出版社)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cpssd.org)收錄的禮樂制度研究論文。
“鞉耳”一詞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或罕見用法。根據現有資料分析,以下兩種相關詞彙的解釋可能對您有幫助:
若您需查詢其他特定術語,建議核對用字準确性或補充上下文。
安適逼逼剝剝兵木補子裁遣參處摌削嘲讦刀頭燕尾典誓墊腰地統發昏章第十一返修飛棧甘果诟恥乖歧管絃寒裝呵脬紅絲研淮北緩歌慢舞歡豫還元湯晖如疆塍蕉葛嫁赀靖言庸違進退有度客戍贶室虧節良貞陵風理身漏巵馬郎房馬披馬咽車阗馬圄美官溟漲木披怒氣沖沖配尼西林鋪説窮兒暴富跫然足音壬人三陽五會神方升課水泥束手無措土地爺頹憊仙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