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術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乃使弟子 子陽 厲鍼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 張守節 正義引《素問》:“手足各有三陰三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也。五會者,謂百會、胸會、聽會、氣會、臑會也。”
“三陽五會”是中醫術語,主要有兩種解釋方向,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穴位定位
“三陽五會”是督脈上的百會穴别名,位于頭頂正中,兩耳尖連線中點處。該穴位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點,主治頭痛、眩暈、中風等症。
名稱由來
曆史記載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曾用此穴治療虢國太子“屍厥”,印證其臨床重要性。
廣義髒腑經絡說
部分文獻将“三陽”擴展為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及膽經,“五會”則對應心、肝、脾、肺、腎五髒。此說法強調經脈與髒腑的協調關系,用于比喻身體健康或事物和諧狀态。
争議點
此解釋多見于中等或低權威性來源(如、4),而高權威性文獻(如《針灸甲乙經》《素問》)均以穴位别名為核心釋義。
若用于中醫臨床或學術研究,建議以穴位别名為優先解釋,其文獻依據更充分;若用于文學比喻,可參考廣義髒腑說,但需注明來源差異。具體應用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
《三陽五會》是六朝醫學家張胄所著的醫書,主要介紹了中醫理論中的三陽經絡與五髒的相關知識。其中三陽指的是手太陽經、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五會則指的是手太陽經的五會穴、手太陽經的五會穴、足太陽經的五會穴、足太陽經的五會穴和足陽明經的五會穴。
《三陽五會》的部首拆分為“一”和“口”,它們分别代表了為數不多和嘴巴。《三陽五會》一共有10個筆畫。
《三陽五會》是起源于六朝時期,作者張胄是當時的著名醫學家,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撰寫了這本醫書。
《三陽五會》的繁體寫法為「三陽五會」。
在古時候,漢字《三陽五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三陽寫作「三陽」,五會寫作「五會」。
1. 中醫學認為,《三陽五會》的穴位是身體經絡的重要部分。
2. 學習中醫理論,掌握《三陽五會》的内容是至關重要的。
1. 三角:指具備三個角的圖形或物體。
2. 五月:指陽曆的第五個月份。
《三陽五會》的近義詞:三陰三陽經絡。
《三陽五會》的反義詞:三陽經絡與五髒無關的醫學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