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鞉鼓的旁耳。鞉如鼓而小,有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 清 赵翼 《同北墅漱田观西洋乐器》诗:“鞉耳柄独摇,笙舌炭先炙。”
鞉耳是古代打击乐器"鞉"的组成部分,指鼓体两侧用于悬挂绳带的环形装置。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形制特征 鞉耳由青铜或木料制成,呈双环对称结构,通过穿孔固定在鼓腔侧壁。《周礼·春官》记载"鞀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鼗鼓"(《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其中"耳"即指悬挂鼓体的承重部件。
二、功能用途 作为鼓架连接装置,鞉耳可穿系绳带悬挂于木架,方便乐师持槌击奏。东汉郑玄注《礼记·明堂位》云"鞉,小鼓也,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表明其具有固定鼓体与辅助发声的双重作用。
三、文化内涵 鞉耳在礼乐制度中承载等级象征,《尔雅·释乐》将"鼗"列为八音中的革属乐器,其耳部形制与装饰体现使用者身份。考古发现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建鼓(湖北省博物馆藏),其铜质鼓耳铸有蟠螭纹,印证了《考工记》"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的礼器制作规范。
该词释义主要参考《汉语大词典》(第12册)、《中国古代乐器史》(文物出版社)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cpssd.org)收录的礼乐制度研究论文。
“鞉耳”一词可能存在拼写误差或罕见用法。根据现有资料分析,以下两种相关词汇的解释可能对您有帮助:
若您需查询其他特定术语,建议核对用字准确性或补充上下文。
安燠驳藓蚕家参商之虞唱嚎昌霍辞祸麤快趸账放射线告匮膏芗海蟾横贯蘅芜何其讧诈后害黄圜黄皮寡瘦虎入羊群骄騧脚耗教诱贾欺揭橥积冱静响迥判九户剧社可烧而走蓝牙冷清芦荡火种麦气埋三怨四蛮瘴眉斧明耻教战默藁末暮骈田偏灾清位羣属熔铸骚困扫穴山虫勝義四并堂天茁退田未亡勿吉雾廓先策写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