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參處的意思、參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參處的解釋

(1).斟酌處理。《新唐書·戴胄傳》:“參處法意,至析秋豪,隨類指擿,言若泉湧。”

(2).加以彈劾和處分。《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況他這件事也還是敬重斯文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爺免了他的參處罷?”《清史稿·刑法志三》:“限滿不結……各級分限如前。如仍遲逾,照例參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參處(cān chǔ)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參與處理事務或共同商議決策,多用于正式或公務場景。以下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參(cān)

    本義為“加入、介入”,引申為“參與、商讨”。在“參處”中強調主動介入事務過程,如《說文解字》釋“參”為“相間也”,體現交互性。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處(chǔ)

    意為“處理、決斷”,如《廣韻》注“處,居也,制也”,側重對事務的安排與裁決。

    來源:陳彭年《廣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 複合詞義

    “參處”結合二者,指共同參與商議并作出處理決定,常見于公文、法律或集體決策語境。

    例:此事須由各部門領導參處後定案。


二、現代漢語用法解析

  1. 動詞性用法

    • 主體:多用于機構、團體或多人協作場景。
    • 對象:涉及政策、糾紛、要務等需集體決策的事務。

      例:重大人事變動需董事會成員共同參處。

  2. 語境特征

    • 正式性:區别于日常口語,多用于公文、報告或書面語體。
    • 權威性:隱含決策過程的嚴肅性與效力,如“經上級參處”表明結果具約束力。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三、同義詞辨析

詞語 差異點 示例
參處 強調多方參與并形成決議 案件需司法小組參處。
商議 側重讨論過程,未必形成結論 團隊商議解決方案。
裁決 突出單方或權威機構的最終決定 法院裁決争議。

四、經典文獻例證

  1. 《明史·職官志》

    “凡大事廷議,大臣參處之。”

    ——指重大國事由朝臣共同商議處置。

    來源: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五、用法提示

例句延伸:

該政策争議已提交專委會參處,結果将于下周公示。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王力《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

網絡擴展解釋

“參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ān chǔ,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分為以下兩類:

一、基本釋義與用法

  1. 斟酌處理
    指對事務進行仔細考量、權衡後做出決定,常見于法律或政務語境。例如:

    • 《新唐書·戴胄傳》載:“參處法意,至析秋豪。” 意為細緻分析法律條文。
    • 清代文獻中也有類似用法,強調對事務的審慎處理()。
  2. 彈劾與處分
    多用于古代官場,指對官員的檢舉與懲處。例如:

    • 《儒林外史》提到:“求大老爺免了他的參處。” 即請求免除彈劾處分()。
    • 《清史稿·刑法志三》中,對延誤案件處理的官員會“照例參處”()。

二、其他解釋與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參處”解釋為“參與其中”,認為“參”指參與,“處”指處于某種狀态。此解釋可能源于對詞語的拆分理解,但缺乏曆史文獻支持,與傳統釋義差異較大()。

三、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新唐書》《清史稿》等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安流白鹭拜摺本任表姊妹踣地呼天采揪常奴成日家持咒點蠟幔蹲膘二始放釋費米飛起鲠樸官衙歸計貴意股權公司核糖核酸黃皮果會報回茬餬口将校解薜絜矩祭公疾耗軍期衎直科學教育影片空竅楞頭青吏鬼鸾膠鳳絲梅尉盟好命快命吏密契秘濇翹首引領青鳥使起竈沈冥世局時來運轉十日之飲授讀順向索隱行怪速怨拓寫通泰頹年酡然誣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