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薦舉補缺官員。 明 王瓊 《雙溪雜記》:“既行三載考察之法,又行遇缺推補之例。”《水浒傳》第一○一回:“又敕該部将 河北 新復各州縣所缺正佐官員,速行推補。”
"推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是指推薦并補充(官職缺額)。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古代官員職位出現空缺時,由相關部門或官員推薦人選,并報請朝廷批準予以補充。這體現了古代選官制度中"舉薦"與"填補缺位"的結合。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第777頁。
二、用法特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1503頁。
三、典型文獻用例
《明史·職官志》載:"凡官員缺,五品以上,依班序推補。" 此處明确記載了中高級官職需按次序推補的制度。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1974年版)卷七十二·職官志一。
"推補"是古代官僚體系中針對官職空缺的推薦補任機制,兼具選拔與行政程式的雙重性質。
“推補”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以下是可能的解釋方向:
字面拆解
曆史/職官制度中的用法
在明清時期,官員職位空缺時,常由吏部或地方官員推薦候補人選,稱為“推補”。例如《明史·選舉志》中記載的“員缺應補,必推舉乃授”,即通過推薦程式補缺官員。
現代可能的引申義
由于該詞未收錄于通用詞典,且缺乏具體語境,建議使用時附加說明或提供背景信息。若涉及特定領域(如曆史、制度),需結合文獻進一步考證。
飙駭必務炒地皮傳節棰杖敦慎煩襟分成風窗風警附結乖僻恨惋紅與黑踝子骨歡幸乎號回念茴香魂耗魄喪雞蛋清居安舉白隽敏客到客到顆涷老人家冷峭臉模子領港履和旅途賣苦力廟庭墓碑霓霧盤虵攀轅抛拂釺栅輕猛青湓秦青全食缺失戎女瑞香若屬三氣蜃灰社屋手鎬娑婆[世界]他出擡閣通川外遇銷融校訓郗家庭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