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sahā] 佛教指釋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總稱。‘娑婆’意為能忍受。
娑婆世界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闡釋:
梵語來源
"娑婆"是梵語"Sahā-lokadhātu"的音譯,也譯作"索诃""娑河",意為"堪忍"(即能夠忍受痛苦)。
佛教定義
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即人類所在的現實世界。此世界衆生雖受諸多苦難,卻因執着欲望而甘願忍受,不願脫離輪回。
本質屬性
衆生特質
衆生具有極強忍耐力,卻因無明執着,安于痛苦循環,缺乏出離心。
佛陀的教化場域
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主動選擇教化的領域,體現其"于濁世中慈悲度衆"的大願。
修行契機
痛苦被視為覺醒的催化劑,通過佛法修行可轉化苦難為智慧,最終超越輪回。
佛經以娑婆世界比喻"充滿缺憾的現實",提醒人們正視無常與痛苦本質,進而追求解脫。這一概念在文學作品中常被引用,表達對世俗的反思(如元代《度柳翠》提及"娑婆世界遊")。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三苦、八苦的具體内容,可參考《法華經》《阿含經》等經典。
《娑婆[世界]》是一個佛教術語,意指人間世界,也叫做娑婆、塵世。在佛教中,世界分為娑婆世界和涅槃世界,娑婆世界是指人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包括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
《娑婆[世界]》的拆分部首是“女”和“方”,分别對應“娘”和“方”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娑婆[世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如《佛說阿彌陀經》中有“阿彌陀佛土菩薩,即是大娑婆世界土地神也。”的描述。在佛教文化中,娑婆世界被視為一個人們生活的平凡凡塵的世界。
《娑婆[世界]》的繁體字為「娑婆[世界]」。
在古代,「娑婆[世界]」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寫法可以是「娑」+「婆」或者「娑」+「耶」。
1. 佛陀來到娑婆世界,化身為衆生解脫痛苦。
2. 在娑婆世界中,我們要修行,追求靈性的提升。
1. 娑婆凡塵
2. 娑婆衆生
3. 娑婆境界
1. 塵世
2. 凡間
3. 紅塵
1. 涅槃
2. 果位
3. 淨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