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奴的意思、常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奴的解释

平庸的奴仆。《晋书·刘惔传》:“ 郗愔 有傖奴善知文章, 羲之 爱之,每称奴於 惔 。 惔 曰:‘何如 方回 邪?’ 羲之 曰:‘小人耳,何比 郗公 !’ 惔 曰:‘若不如 方回 ,故常奴耳。’” 宋 陆游 《追怀胡基仲》诗:“门庭谢残客,薪水斥常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奴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普通的奴仆或身份低微的侍从。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 常:意为“普通”“平常”,强调身份或地位的寻常性。
    • 奴:指“奴隶”“仆役”,泛指被役使的下层劳动者。

      组合后,“常奴”特指非特殊身份、无显著地位的普通奴仆,区别于有特定职能(如家臣、管事)的仆役。

  2. 引申特征

    该词隐含对奴仆阶层内部差异的划分,凸显其“平凡性”。例如唐代笔记《朝野佥载》中,用“常奴”指代无官职的底层仆役,与“官奴”形成对比。


二、文献例证

  1. 古代典籍用例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收录该词,引《南史·王诞传》:“常奴张骍有罪,诞自杖之。”此处“常奴”即指普通家奴。
    • 《辞源》(第三版)释义为“寻常仆役”,引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厮养常奴,皆得乘轩服冕。”反映其社会地位的卑微性。
  2. 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常奴”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的学术文献,如史学著作中分析唐代奴婢制度时,常以“常奴”代指非官属的私人奴仆群体。


三、语义演变

该词在历史语境中逐渐淡化,原因有二:

  1. 社会结构变化:封建奴役制度消亡后,相关词汇被“佣人”“雇工”等取代;
  2. 语言经济性原则:双音节词“仆人”“佣仆”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6。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1424-4。
  3.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王曾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常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平庸的奴仆,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刘惔传》,记载了王羲之与刘惔的对话。郗愔(方回)有一名奴仆擅长文章,刘惔认为若此奴不如郗愔,则只是“常奴”,即普通奴仆。此例凸显了“常奴”与“有才者”的对比。


三、文学用例

宋代陆游在《追怀胡基仲》诗中写道:“门庭谢残客,薪水斥常奴”,意为辞退平庸的奴仆,间接表达对人才的要求。


四、近义与语境


五、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此词已罕用,更多作为古语研究或文学分析的对象。如需了解具体古籍例句,可参考《晋书》或陆游诗集。

别人正在浏览...

白相人白悬悬不验撮风丹景澄泥定稿地下铁道动画片儿东洋風珂负名脯斮歌乐格种豪直怳惝花榭交戛交通壕接篱隽茂开科渴笔口敞筐柳宽和老坟两朝流夜汗落荒马纲麦花漫长蒙头转向明人不作暗事密约偷期木根庞眉皓首披发文身疲冗青幻鹊尾炉去痛曲学诐行濡弱散盘三哲折易石灰水提邦涕淫淫潼函秃鲁麻秃速外治万口一辞五马浮江虾鬼鼷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