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糕的意思、黍糕的详细解释
黍糕的解释
用黍米粉制成的糕。 汉 崔寔 《四民月令·十一月》:“十一月。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 玄冥 于井,以及祖禰。”
词语分解
- 黍的解释 黍 ǔ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笔画数:; 部首:黍; 笔顺编号:
- 糕的解释 糕 ā 用米粉或面粉搀和其他材料蒸制或烘烤而成的食品:年糕。蛋糕。绿豆糕。糕点。糕饼。 笔画数:; 部首: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黍糕,是以黍米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传统糕饼类食品。其释义可从字词本义及文化内涵两方面阐释:
一、字词本义解析
- 黍 (shǔ): 指禾本科植物黍子,其籽实称黍子,去皮后称黄米,色黄而黏。《说文解字》释:“黍,禾属而黏者也。” 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位列“五谷”(黍、稷、麦、菽、稻)。
- 糕 (gāo): 指用米粉、面粉或豆粉等制成的块状食品,通常经过蒸、烤等加工,具有松软或黏糯的口感。《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为“用米粉、面粉等制成的食品”。
组合释义: “黍糕”即指用黍米(黄米)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糕饼类食品,其口感通常带有黍米特有的黏性。
二、文化内涵与历史沿革
黍糕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历史悠久,常与特定节令和民俗活动相关联:
- 寒食节传统食品: 最著名的文化关联是作为中国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的特色食品。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及此(指黍糕一类食品)。” 因寒食节禁火,需提前准备冷食,耐储存的黍糕成为理想选择。
- 制作工艺记载: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多种糕饼制法,其中虽未直接命名“黍糕”,但包含用黍米制作“糗饵”等类似糕饼的方法,反映了黍米作为糕饼原料的古老传统。
- 地域特色与演变: 黍糕在中国北方黄米产区尤为常见,不同地域发展出特色做法。如山西、陕西等地常将黍米面发酵后蒸制成糕,或夹裹枣泥、豆沙等馅料。随着时代发展,黍糕的形态和口味也愈加丰富,但仍保留其以黍米为核心原料的本质特征。
总结
黍糕,是以黏性黄米(黍米)为主料制成的传统糕饼。其名称直接体现了核心原料(黍)与食品形态(糕)。它不仅是具有特定口感(黏糯)的食物,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与寒食节习俗紧密相连,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来源:
- 许慎. 《说文解字》.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 宗懔. 《荆楚岁时记》.
- 贾思勰. 《齐民要术》.
- 相关地方民俗及饮食文化研究文献(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等)。
网络扩展解释
黍糕是汉语中的一个词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黍糕指用黍米(一种粗粮)制成的糕点,因其质地较为粗糙,常被用来比喻贫寒家庭的饮食或朴素的生活。
二、词源与历史背景
- 材料与制作:黍米是古代中国北方常见的粮食作物,主要用于制作粗粮食品,黍糕即由黍米粉蒸制而成。
- 文化象征:因其口感不如精细糕点,逐渐成为“贫穷”的象征,与富人家食用的细粮形成对比。
- 历史记载: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提到,冬至时需用黍糕祭祀祖先和神灵,说明其早期与礼仪活动相关。
三、引申意义
在文学或成语中,黍糕可引申为:
- 对简朴生活的描述,如“粗茶淡饭,黍糕为食”。
- 表达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四、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黍糕更多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出现,例如在历史题材作品中还原古代饮食风貌,或用于民俗节日的复刻活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祭祀用途或古文献记载,可参考《四民月令》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宝坊璧返柴桌痴风出化大偏电跃彫刓刁诈沸然蜚凶辅厘负土鼓鞴鹤处鸡群槐第懽慰虎落平川佳丽城将近降身疆埸浄刹矜纠收缭金昆金钱草今世絶种空教揽总遴用麦奴蛮蛮牛脔皮草行绮幔全身远祸人外游润饰飒飒色散缮性世廕熟套斯巴达克思肆谈所拟擡盒条胁跳趯歪嘴念邪经握素怀铅无骨字物事雾图嚣腾小黠大痴宵衣旰食歇落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