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麋肉。《礼记·内则》:“牛脩、鹿脯、田豕脯、麋脯……皆有轩,雉免皆有芼。” 郑玄 注:“脯,皆析乾肉也。” 宋 苏辙 《巫山庙》诗:“神仙洁清非世人,瓦盎倾醪荐麋脯。”
“麋脯”是一个由“麋”和“脯”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麋”指麋鹿(即“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鹿科动物,因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而得名。“脯”指肉干,古代通过腌制、晾晒等工艺制成,便于保存。因此,“麋脯”字面意为用麋鹿肉制成的肉干。
该词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文学作品或历史类文本中,现代日常用语已极少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原文或相关古代饮食文化研究资料。
麋脯是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汇,它指的是麋鹿的干燥肉。麋鹿是一种生活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因其肉质鲜美被称为“麋脯”。麋脯常被用作珍贵的食品,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麋脯的拆分部首是鹿(鹿字旁),由14个笔画组成。
“麋脯”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麋鹿是一种珍贵的猎物,因此它的肉被人们视为一种美味。为了保存麋鹿肉,人们把它晾晒或熏制,制成了麋脯。
“麋脯”的繁体字为「麋脾」。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根据历代字典的记载,古代使用的字形也有一些变化。然而,几千年来,“麋脯”的字形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保持现代汉字的形态。
1. 他从国外带来了一袋美味的麋脯。
2. 这个小店出售各种野味,包括麋鹿肉和麋脯。
一些与“麋脯”相关的组词包括:
1. 麋鹿:指的是麋鹿这种动物。
2. 麋皮:指的是麋鹿的皮毛。
3. 麋角:指的是麋鹿的角。
与“麋脯”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鹿肉:指的是鹿类动物(包括麋鹿)的肉。
2. 鹿茸:指的是鹿角的皮肤和绒毛。
与“麋脯”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的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