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ia] 我国古代称印度
(1). 印度 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音译。《后汉书·西域传·天竺》:“ 天竺国 一名 身毒 ,在 月氏 之东南数千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 天竺 之称,异议纠纷,旧云 身毒 ,或曰 贤豆 。今从正音,宜云 印度 。”
(2).山峰名。亦为寺名。在 浙江 杭州市 灵隐山 飞来峰 之南。 唐 白居易 《答客问杭州》诗:“山名 天竺 堆青黛,湖号 钱塘 写緑油。”山上有上、中、下三 天竺寺 。 上天竺寺 , 五代 后晋 天福 间建, 吴越 钱俶 改建号 天竺观音看经院 ; 中天竺寺 , 宋 太平兴国 元年 吴越王 建,号 崇寿院 ; 下天竺寺 , 隋 开皇 中就 晋 慧理 翻经院 改建。 唐 李白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诗,即指 下天竺寺 。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南亚次大陆地区的称谓,其词义演变与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释义,该词源于梵语"Sindhu"的音译转写,经西域语言二次转译形成汉语称谓,具体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考证 古代汉语对印度的称谓存在"身毒""贤豆""天竺"等不同音译形式。《史记·大宛列传》最早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采用的"身毒"译名,东汉时期佛经翻译家支娄迦谶在《道行般若经》中首次使用"天竺"译法,该词形后被《后汉书·西域传》收录确立。
二、历史沿革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提出"印度"新译名后,官方文献逐渐采用新称。但"天竺"作为文学意象仍延续使用,宋代《太平御览》、明代《西游记》等典籍持续强化该词的文化记忆。
三、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着佛教传播的历史印记,《高僧传》记载东晋法显、唐代玄奘等求法僧的"西天取经"壮举,使"天竺"成为佛教圣地的代称。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画中"张骞出使西域图"更直观展现了该词的文化传播路径。
四、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天竺"已演变为历史地理名词,但仍在宗教研究(如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文学创作(如钱文忠《天竺与佛陀》等领域保持特殊文化价值,其语音流变过程被王力《汉语语音史》列为中外语言接触典型案例。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归纳如下:
古代印度的别称
“天竺”是汉唐时期对印度的音译称谓,源自古伊朗语“Hinduka”的音译。历史上不同文献中亦译作“身毒”“贤豆”等,如《史记·大宛传》最早记载为“身毒”,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统一使用“天竺”。
地理范围
广义上包括整个印度次大陆,即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例如,玄奘取经的“西天”即指天竺,而1947年前印度与巴基斯坦尚未分治。
地理名称
浙江杭州灵隐山有“天竺山”,附近分为上、中、下三天竺寺,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天竺”入诗。
植物名称(较少见)
某些文献提到“天竺”指樟科植物大叶天竺桂,但此用法非主流,多见于地方性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后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等古籍,或查阅杭州天竺山相关史料。
板卒不恭不兴侧理纸蹭蹬常务成己成物触碍喘逆蠢事怠事打照貂行讹略反国废事奉烦甘露浆沟沿盥澣龟鹤遐龄还辟黑瞳昏昏欲睡见覩江云渭树教治叫做嗟异击剑尽饰酒直拘检开疆拓土龙图论诉毛厕黏黐评吊钱插清漏穹帐人丁兴旺讱言日昨软烂三对六面世代识想説东忘西琐尾流离团缘忘形朋挽讬晚艳威光萎靡不振五讲四美三热爱象比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