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跼踖的意思、跼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跼踖的解释

1.急促。《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上>》“脉促胸满”集注引 沉明宗 曰:“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跼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

2.忙乱。 清 薛雪 《一瓢诗话》:“又如借本经营,原非己物,终岁紜紜,徒见跼踖。”

3.惶恐。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家闲》:“自 文惠公 既登将相,两兄弟亦为大官,而其父 秦公 是时尚无恙,每 秦公 与客坐,则 文惠公 兄弟左右侍立,坐客跼踖不安求去。 秦公 笑曰:‘此儿子辈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跼踖(jú jí)是汉语中一个形容行为拘谨、恭敬不安的叠韵联绵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释义与用法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恭敬而不安貌

    形容因敬畏或谦卑而显得拘束、局促的状态。

    典籍例证:

    《礼记·曲礼上》载“跼踖如也”,描述君子行走时恭敬谨慎的姿态。

    《论语·乡党》中“君在,跼踖如也”,刻画孔子面见国君时庄重不安的神情。

  2. 形容畏缩恐惧

    引申为因惶恐而退缩不前。

    文献用例:

    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九叹·忧苦》“跼踖于寒门”为“蜷缩不敢舒展”之态。

二、字源与结构分析

三、经典书证

  1. 《诗经·小雅·正月》

    “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踖。”

    以“跼踖”状写敬畏天地、谨小慎微之态(毛传注。

  2. 《后汉书·秦彭传》

    “每于公卿论议,常跼踖恭敬。”

    描述臣子在朝堂中谦恭自持的仪态。

四、近义词辨析

五、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现多用于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刻画古雅语境,如:“他跼踖立于堂下,不敢仰视。” 日常表达可替换为“局促”“拘谨”等通俗词汇。


参考典籍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4.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整理本)
  5.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您查询的“跼踖”可能是“踧踖”的误写。 中记载的“踧踖”一词指恭敬而局促不安的样子,以下是详细解释:

读音:cù jí(“踧”读第四声,“踖”读第二声)

释义:

  1. 恭敬谨慎:形容行礼时步伐小而恭敬的姿态,如《论语·乡党》中“复其位,踧踖如也”。
  2. 局促不安:引申为因紧张或畏惧而表现出的拘束状态,如《后汉书》描述的“黄门从官驺蹋踧蕃”。

延伸用法:

若您需要更多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相关词语辨析,可以补充说明具体语境,我将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日作梦卜正藏头擫脑柴坛畅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踔掉楚峡当然颠溺低等动物笃癃独有费钞废斥斐美抚控勾摄海老骇沐轰杀骄骜讦诞记过进往绢光濬堑刳肠阑尾灵蛇髻隶事蒌藤冒崄昧礼名儒模度盼盼拼字皤皤起会情景交融磬石之固罄宇嵚崎磊落雀瓢阮郎善不实用主义瘦金体书序宿夜然诺秃刷顽惰顽耍唯美主义温霁吴起武卫乌有先生霞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