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见“ 棺椁 ”。
亦作“ 棺槨 ”。亦作“ 棺郭 ”。1.棺与椁。《易·繫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绞衾、壙袭之度。”《隶释·汉楚相孙叔敖碑》:“病甚临卒,将无棺郭。”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棺槨十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巔。”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一套棺椁重约一万斤,要耗费成千上万的人工才能造成。”
(2).泛指棺材。 明 徐霖 《绣襦记·诡代僦居》:“[丑]妈妈忽得暴疾,如今将垂死已。[旦]呀,怎么好!他衣衾棺椁何曾备!”《花月痕》第四三回:“ 赞甫 、 雨农 领著 穆升 ,照料衣衾棺槨,用的棺就是停放楼下那一口。” 陶钝 《第三件棉袄》:“为了制办衣衾棺椁,发丧出殡,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钱。”
棺椁(guān guǒ)是古代丧葬文化中的核心器具,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由「棺」和「椁」组成:
等级礼制象征
先秦时期,棺椁数量与材质体现身份差异:
历史演变
文化内涵
作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载体,棺椁不仅保护遗体,更通过材质、纹饰传递对逝者的尊崇,如《礼记》所述贵族椁制细节。
“棺椁”(guān guǒ)是指盛放尸体并埋葬的木制容器。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上面的为“棺”,下面的为“椁”。用具有这个含义的词语来形容人们的死亡,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
“棺椁”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mù)和木(mù),它们都属于汉字部首/偏旁。“棺”的笔画数为10画,“椁”的笔画数为12画。
“棺椁”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的漆制木乃伊棺,最早见于《史记·殷本纪》中。在繁体中,“棺”字的写法保持不变,“椁”字在繁体中写作“槨”。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构造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棺椁”,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棺”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的样子,但在线条的连接和书写笔画上可能有所不同。至于“椁”,由于古代字体演变和变体的出现,其形状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
1. 地下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木棺椁。
2. 他们花费了很大力气将棺椁搬运到墓地。
棺椁的常见组词有:“棺材”、“椁木”、“木槨”等。这些词汇都与棺椁有关,可以用来描述关于葬礼、墓地等话题。
与“棺椁”意思相近的词是“棺材”,二者都用于指代储藏尸体的木制容器。反义词较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表达生命、希望、新生的词汇作为相对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