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棺椁的意思、棺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棺椁的解释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详细解释

见“ 棺椁 ”。


亦作“ 棺槨 ”。亦作“ 棺郭 ”。1.棺与椁。《易·繫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绞衾、壙袭之度。”《隶释·汉楚相孙叔敖碑》:“病甚临卒,将无棺郭。”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棺槨十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巔。”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一套棺椁重约一万斤,要耗费成千上万的人工才能造成。”

(2).泛指棺材。 明 徐霖 《绣襦记·诡代僦居》:“[丑]妈妈忽得暴疾,如今将垂死已。[旦]呀,怎么好!他衣衾棺椁何曾备!”《花月痕》第四三回:“ 赞甫 、 雨农 领著 穆升 ,照料衣衾棺槨,用的棺就是停放楼下那一口。” 陶钝 《第三件棉袄》:“为了制办衣衾棺椁,发丧出殡,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棺椁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核心器具组合,其定义与功能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明确区分为: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多为木制”,椁则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这一释义从器物层面对二者进行了基础划分。

从考古学视角分析,椁室结构在《辞海》(第七版)中进一步阐释为“由椁板、椁墙、椁底构成的封闭空间”,其功能不仅在于保护内棺,更通过多重木质框架实现防潮抗压效果,这种构造在商周贵族墓葬中尤为常见。

《汉语大词典》提供的历时性考察显示,棺椁制度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萌芽,至西周形成严格的等级规范:天子用二椁五棺,诸侯一椁三棺,士大夫仅单椁单棺,这种差异体现了礼制社会的身份标识系统。

文献学层面,《礼记·檀弓上》记载的“殷人棺椁”制度,经郑玄注疏考证,揭示了早期棺椁在材质选择上的演变轨迹,从原始社会的陶制、石制发展到商代的木椁铜饰,最终形成周代的髹漆彩绘工艺体系。

现代考古发现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框架椁室(前433年),实物印证了《墨子·节葬》所述“棺椁必重”的记载,该墓葬采用梓木内棺与外椁的三重防护结构,具体实践了先秦典籍记载的葬制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棺椁(guān guǒ)是古代丧葬文化中的核心器具,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定义
    由「棺」和「椁」组成:

    • 棺:直接装殓遗体的内层木制容器;
    • 椁:套在棺外的外层大棺,多用厚木或石料制成。两者合称泛指棺材。
  2. 等级礼制象征
    先秦时期,棺椁数量与材质体现身份差异:

    • 天子七重椁,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一重,平民禁用椁;
    • 商王陵墓椁室呈亚字形,以巨木叠压彰显权威。
  3. 历史演变

    •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已出现木棺,龙山文化产生椁(氏族首领专用);
    • 《周易·系辞下》记载圣人「易之以棺椁」,反映其礼仪制度化进程。
  4. 文化内涵
    作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载体,棺椁不仅保护遗体,更通过材质、纹饰传递对逝者的尊崇,如《礼记》所述贵族椁制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凹榻剥庐材贡蚕缕忏摩吹净菙氏出知蜑酒大齐顶板豆芽菜防盛肺叶纷纷洋洋奋威寒吟合意鸿姱酱菜将李代桃监涖皭白较略燋铄精景金路久约祭献橘井据有坎懔列胪陵阻流和离相理意録治邈掠年糕陪接辟违虬髯客球台凄艳三辰睡草睡香水妖水站书行擡敬淘换通市投身纸违时絶俗五灵涎瞪铦袭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