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监蒞”。谓亲临监督。《明史·职官志三》:“登闻鼓楼,日一人,皆锦衣卫官监涖。” 清 魏源 《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君事必躬亲,细而放淤、抽沟、戽水,大而抢险、下埽、箱垫、走溜,皆亲率厅营监莅。”
监涖(jiān l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亲临监督”或“到场监察”。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海》的释义,该词由“监”(监督)与“涖”(同“莅”,指到达)两个语素构成,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上级或权威者亲自到场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强调直接参与和现场管理。例如古代官员“监涖祭祀”表示主持并督察礼仪流程,《礼记·曲礼》中便有“天子监涖,诸侯各守其职”的记载。
古代用法
在典籍中多用于描述帝王、官员的职务行为,如《周礼·天官》提到“大宰监涖百官”,体现制度化的层级监督机制。
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语境,可代指“严格督查”或“实地指导”,例如“专家监涖工程验收”表示专业人员现场核查质量。
近义词辨析
与“监察”“督察”相比,“监涖”更突出“亲临现场”的语义层次,而“监督”则侧重长期性管理。
使用注意事项
因“涖”为“莅”的异体字,《通用规范汉字表》建议现代书面语优先使用“监莅”写法,但古籍引用时需保留原字形。
根据现有资料,“监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读音与构成
二、核心含义 指上级或主管者亲自到场监督事务,强调对具体执行过程的直接管控。例如:
三、相关词语
四、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叙述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研究典章制度、职官体系的文本。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案例,建议查阅《明史》或清代奏疏类原始史料。
按扣儿闇中鳖燥宾天程姬之疾齿亡舌存登龙位二拍方案放谷帆樯匪亲飞盐鹤归华表很傲河塞合煞嚄唶宿将货求胡粤虎跃龙骧加食籍没禁令捐弃口大枯槁客拦击列卒鹿场鲁阳麾戈模胡目光炯炯怒涨潘陆乾端坤倪啓处轻卒锐兵禽仪裙子人情世故荣魄睿见若下搔搔尚字审定省略时命世情思议苏东坡套曲通忧共患午朝睍睍小宝贝小器作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