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的意思、大齐的详细解释
大齐的解释
犹大同。谓使完全齐同。《荀子·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 梁启雄 简释引 王引之 《经义述闻》云:“天下之大齐,谓天下之大同也。”
(1).最大的定限。《列子·杨朱》:“百年,寿之大齐。”
(2).大体的界限。 章炳麟 《国故论衡中·文学总略》:“以文辞、学説为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 齐的解释 齐 (齊) í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齐整。参差不齐。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齐。河水齐腰深。 同时;同样;一起:齐名。齐声。齐心协力。一齐前进。 全;完全:齐全。人到齐了。 中国周代诸侯国
专业解析
大齐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一、基本释义
- 完备;齐全
指事物完整无缺的状态。例如《周礼·考工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此处“齐”通“剂”,引申为调配完备之意。
二、历史专有名词
-
朝代名称
- 五代十国政权:指唐朝灭亡后由刘豫建立的政权(1130–1137年),史称“伪齐”或“刘齐”,定都大名府(今河北邯郸),是金朝扶植的傀儡政权。
- 南齐别称:南北朝时期萧道成建立的南齐(479–502年),因区别于北朝的“北齐”,亦称“大齐”。
-
考古术语
指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合金配比标准,如《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六齐”法则,其中“钟鼎之齐”代表铜锡比例为6:1的配方,体现古代工艺的规范化。
三、文化引申义
- 礼仪规范
古语中“齐”通“斋”,指祭祀前的斋戒仪式,如《礼记·祭统》云:“及时将祭,君子乃齐(斋)”,强调仪式的庄重与完备。
参考资料:
- 历史释义综合自《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3800-3)及《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考古术语解析详见《周礼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及《中国青铜器综论》(朱凤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 礼仪引申义参考《礼记集解》(孙希旦撰,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大齐”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历史背景来理解:
一、基本词义
作为汉语词汇,“大齐”原指众人齐心协力、完全统一的状态,具有以下核心内涵:
- 大同思想:源自《荀子·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指通过礼乐教化实现社会和谐统一。
- 界限与定限:在《列子·杨朱》中,“百年,寿之大齐”表示寿命的最大限度;章炳麟则用其指代事物的宏观界限。
二、历史政权
“大齐”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政权的名称:
- 唐末黄巢政权(公元880-884年)
黄巢起义后建立,定都长安,年号“金统”,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短暂政权。
- 五代十国时期齐国
原为唐朝藩镇,后由李昪建立南唐前身的齐国(937年),但存在时间极短。
三、文化关联
与“齐文化”密切相关:
- 齐国(西周至战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以临淄为中心,创造了兼容并蓄的齐文化,涵盖管仲改革、稷下学宫等,对“大齐”一词的文化内涵有深远影响。
四、使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形容集体协作的团结精神,例如:“团队大齐心,攻克技术难关”。在历史研究中则需注意区分其作为政权名称的专指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叠布拜内颁定邦牧本洋裨正春诵夏弦从肆打衣粮店号谍间饤坐梨顿杨遏猪冯驩券副本扶世拂性干刘感劝跟胫关壮缪棍虎汗褂化居黄号豁出去家长作风悸慄开山斧孔思周情款悃老马嘶风雷同了似连篇絫牍隆泰锚地毛毛楞楞门世妙管鸣哮农正轻利乞外趣话去任杀戮圣奥升晓説大口司马昭之心贴方蜕解退养顽瞽晚市文笔匠五涂贤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