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材贡的意思、材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材贡的解释

指木材一类的贡品。《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五曰材贡,六曰货贡。”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材贡,木材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材贡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专用术语,特指诸侯向周天子进贡的地方特产原材料,属“九贡”之一。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与制度渊源

“材贡”源于《周礼·天官·大宰》记载的周代贡赋体系,与“祀贡、器贡、币贡”等并列。郑玄注:“材贡,櫄幹栝柏篠簜也”,即指地方进贡的木材、竹材等自然资源,如豫州(今河南)的竹材、青州(今山东)的松木等。此制度要求诸侯国根据封地物产特点,定期向中央进献可用于宫室建造、礼器制作的原材料,体现“任土作贡”的原则。

二、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

  1. 政治象征

    材贡是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物质体现,诸侯通过进贡原材料,既履行义务也宣示臣属身份。《尚书·禹贡》将天下物产按地域划分,如“峄阳孤桐”(泗水桐木)、“泗滨浮磬”(泗水石料),此类记载可视为材贡制度的早期雏形。

  2. 经济功能

    进贡的木材、石材等直接服务于王室工程与手工业。《考工记》载周代设“司空”掌管营建,其所需巨木、砥石多源于材贡。汉代《盐铁论》更明确指出“材贡”支撑了“宫室器械”的制造。

  3. 生态智慧

    制度设计蕴含可持续利用思想。《周礼》规定“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要求诸侯遵循采伐时序,保障贡材的持续供应。

三、文献权威佐证


结语

材贡作为周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既反映了古代自然资源管理的政治化特征,也承载了“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其定义需置于“九贡”制度整体框架中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历史内涵与社会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材贡”是中国古代税赋制度中的一种贡品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材贡”指古代诸侯国向中央政权进贡的木材类物资。该词由“材”(木料)和“贡”(进献)二字组成,字面含义为木材类贡品。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引郑司农解释:“材贡,木材也”,特指櫄、干、栝、柏等优质木材。

历史背景

  1. 西周税制:属于“九贡”体系中的第五类贡赋,主要征收竹木建材,用于宗庙建设、车船制造等国家工程。
  2. 地域特性:多取自山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周礼》记载荆扬等州因盛产木材被列为重要材贡区。

延伸说明

该制度体现了古代“任土作贡”原则,即根据地方物产制定贡品类别。与之并列的“货贡”则指珠贝等珍稀物产。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周礼》原典、汉代经学注解及现代学术考证,完整文献可参考中华书局《周礼注疏》等相关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败象巴图鲁斥堠穿针戏词纸丛蓍毳毛淬磨呆打颏倒县道义之交掉谑鼎门顶职断断继继短缺杜做恩知二次函数发遣飞生狗裘牿害鬼域过諐骨清害胜灏瀁黄钻矫絜解喻今文学赍志峻崿叩谢廉夫灵蛇珠芦哨马袿麻列门房门行欧罗巴人种排腔破示狨鞯濡沫涸辙讪讪山尊少年升缺世济说大人则藐之四弦曲所所菟裘惟翰文剑无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