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献的意思、祭献的详细解释
祭献的解释
祭祀供奉。《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过了两日,是正月初五, 苏州 风俗,是日家家户户祭献五路大神,谓之烧利市。”
词语分解
- 祭的解释 祭 ì 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灶。 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祭 à 姓。 笔画数:; 部首:示; 笔顺编号:
- 献的解释 献 (獻) à 恭敬庄严地送给:奉献。贡献。捐献。献身。献礼。借花献佛。 表现出来:献技。献艺。献媚。献丑。 古代指贤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献。 笔画数:; 部首:犬;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祭献,汉语复合词,由“祭”与“献”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为表达崇敬、感恩或祈求等目的,向神灵、祖先或某种崇高对象供奉物品(常包含牺牲)的特定仪式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文化内涵两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 “祭献”指“祭祀时向神佛或祖先供奉物品”。其核心在于“供奉”,对象通常是超自然的神灵或已故祖先,目的是表达敬意、祈求护佑或还愿酬谢。此释义强调了仪式的宗教性与目的性。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单独收录“祭献”词条,但“祭”指“祭祀”,“献”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组合后,“祭献”即指在祭祀活动中,将物品(尤其是牺牲、食物等)庄重地供奉给祭祀对象的行为。其重点在于仪式中的“供奉”动作及其庄重性。
二、文化内涵与仪式要素
祭献行为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通常包含以下关键要素:
- 供奉对象:
- 神灵: 包括天地、自然神(如山川河岳)、人格神(如佛道神仙)、祖先神等。这是宗教性祭献的核心对象,如古代帝王祭天、民间祭灶神。
- 祖先: 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孝道与祈求荫庇,是宗法制度与家族伦理的重要体现。如清明、中元节的祭祖活动。
- 崇高精神或象征物: 在广义或象征意义上,也可指向为崇高理想、信念或集体(如烈士)进行的奉献行为(如“祭献生命”)。
- 供奉物品(祭品):
- 牺牲: 古代指纯色、完整的牲畜(如牛、羊、猪),后泛指为祭祀宰杀的动物。这是“献”字从“犬”部(犭)的原始含义体现,象征最隆重的供奉。
- 食物酒水: 五谷、果蔬、酒醴等,满足神灵或祖先的“享用”需求。
- 玉帛器物: 玉器、丝绸、礼器等贵重物品,表达虔诚与尊崇。
- 焚烧/掩埋: 祭品常通过焚烧(使烟气上达于天)、瘗埋(埋入地下)或沉水等方式送达祭祀对象。
- 核心目的:
- 祈福禳灾: 祈求神灵赐福、消灾解难、保佑平安。
- 感恩酬谢: 答谢神灵或祖先的恩德与庇佑。
- 沟通人神: 通过祭献建立与超自然力量的联结,强化信仰认同。
- 伦理教化: 祭祖活动强化家族纽带,传承孝道伦理。
三、权威文献佐证
祭献作为中国古代礼制核心,在经典文献中多有记载:
- 《礼记·祭统》: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强调祭献源于内心的诚敬,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达。
- 《周礼·春官·大宗伯》: 详细记载了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祖先)的不同祭献礼仪(如“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规定了祭品种类与献祭方式。
- 《论语·八佾》: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孔子强调祭献时应心怀诚敬,如同祭祀对象真实临在。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祭献”一词:
- 仍用于描述传统宗教仪式(如寺庙、道观的供神)和民俗活动(如祭祖)。
- 引申用于表达为崇高事业、理想或他人做出的巨大奉献乃至牺牲,如“将毕生精力祭献给科学事业”、“烈士将生命祭献给祖国”。此用法强调奉献的彻底性与神圣感。
“祭献”是一个承载深厚文化、宗教与伦理内涵的词汇,其本质是通过特定仪式与物品供奉,向超自然或崇高对象表达虔敬、祈求或感恩的庄重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祭献”是一个宗教及文化仪式相关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过供奉物品进行祭祀,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定义
指在宗教或传统仪式中,向神灵、祖先等供奉物品(如食物、酒水、牲畜等)以表敬意或祈求庇佑。这一行为具有沟通人神、表达虔诚的象征意义。
2.历史与文化背景
- 中国实践:中华民族是较早系统化“祭献”的民族之一。汉代文献如《汉书·王莽传》已有“献祭”记载,民间至今保留如“烧利市”等习俗(如苏州正月初五祭五路大神)。
- 跨文化对比:希伯来文化中,祭献同样重要,《旧约圣经》详细记载了祭祀的仪典与规则。
3.形式与意义差异
祭献的具体形式因时代、地域和信仰而异。例如:
- 古代:可能用牲畜甚至人牲(如部分原始宗教);
- 现代:多以香烛、纸钱、食物等替代,更注重精神象征。
4.词性与用法
作为动词使用,常见于描述祭祀行为,如“祭献祖先”“祭献神明”。
5.文学与文献引用
古典文学中可见其应用,如《警世通言》描述苏州风俗:“祭献五路大神,谓之烧利市”。
“祭献”是连接现实与信仰的仪式行为,兼具宗教功能和文化传承属性,其内涵随语境动态演变。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细节,可参考《汉书》《旧约》等文献或地方民俗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百弊丛生白烧白天寿帮闲钻懒薄气剥制陂堨辈行鄙滞程较创迹吹垢索瘢放射性污染番皂風斯在下拂壁干卤刮板海濒驾校搢曶锦心绣口进质谲说军将句斟字酌考斥乐祸不悛垒块利亮陇亩露面抛头卯醉昧略南柯一梦匿丧帕首批擣贫短森密沙发杉板子生辉伸舌头室祭寿星老儿疏封松谷庵搜岩采干遂忿题准团掿腿胯王鼎文工恶紫夺朱响喨贤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