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漏的意思、鼓漏的详细解释
鼓漏的解释
鼓和漏,古代报时用器。《后汉书·祭祀志下》:“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南齐书·皇后传·武穆裴皇后》:“上数游幸诸苑囿,载宫人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
词语分解
- 鼓的解释 鼓 ǔ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鼓角(僶 )。大鼓。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高
- 漏的解释 漏 ò 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壶里的水漏光了。漏风。渗漏。漏泄(a.水、光等流出或透出;b.泄露)。漏电(跑电)。 泄露:走漏消息。漏底(泄露内情)。透漏。 脱逃或无意放过:疏漏。遗漏。挂一漏万。漏网之鱼
专业解析
“鼓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鼓”和“漏”两个部分组成,主要指代古代的一种报时制度或报时装置。其核心含义如下:
-
基本释义:
- 鼓: 本义为打击乐器,引申为敲击报时。在古代城市管理中,常通过敲鼓来传递时间信号,如晨钟暮鼓,以鼓声告知城门启闭或宵禁开始结束。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1102页)。
- 漏: 指“漏刻”,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计时仪器,利用水滴(或沙)在特定容器中匀速滴漏来计量时间。漏壶上有刻度,根据水位变化指示时辰。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第921页)。
- 鼓漏结合: “鼓漏”合称,特指依据漏刻所指示的时间来敲击鼓(或钟)进行报时的整套制度和装置。它代表了古代官方统一的时间计量与发布系统。来源:《辞源》(修订本,第3册,第2423页)。
-
历史背景与功能:
- 在钟表普及之前,漏刻是相对精确的计时工具,尤其在宫廷、官府和城市中使用。为了将标准时间传递给全城居民,会在特定的地点(如鼓楼、钟楼)设置漏刻,并安排专人(如更夫、司辰官)值守。
- 值守者根据漏刻显示的时刻,在特定的时辰节点(如子时、午时、日出、日落等)敲响鼓(或钟)。鼓声(或钟声)洪亮,传播范围广,起到了统一时间、规范社会作息(如城门开关、宵禁、官吏上朝点卯等)的重要作用。来源: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卷,第345页)。
-
现代使用情况:
- “鼓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亡,属于历史词汇。它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城市管理、科技史(特别是计时史)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中。
- 现代人在理解古籍或描述古代生活场景时可能会用到它,但在日常交流中已不使用。其功能已被现代的钟表、广播、网络授时等所取代。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466页)虽未直接收录“鼓漏”,但其对“鼓”、“漏”的释义及“晨钟暮鼓”等词条反映了相关概念的历史背景。
“鼓漏”是古代中国结合精密计时仪器(漏刻)和声音信号(鼓/钟)进行公共时间报时的制度与装置的总称。它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精确测量和统一管理的需求,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科技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重要历史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鼓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鼓漏”指古代用于报时的两种器具组合:
- 鼓:打击乐器,通过击打传递时间信号;
- 漏:即漏壶,通过水滴计量时间的仪器。
两者结合形成报时系统,常见于宫廷、陵寝等场所。
二、功能与用途
- 报时作用
漏壶通过水滴流动记录时间,到特定时刻敲鼓通报,例如《后汉书·祭祀志下》提到“宫人随鼓漏理被枕”,说明用于规范宫廷作息。
- 场景应用
多用于深宫、陵墓等需严格管理时间之处。《南齐书》记载“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侧面反映其重要性。
三、历史文献例证
- 《后汉书·祭祀志下》提及“鼓漏”用于陵寝日常管理。
- 《南齐书·皇后传》描述因宫殿隐蔽而听不到鼓漏声,说明其作为时间标志的普遍性。
四、总结
“鼓漏”是古代结合声音与水力计时的复合工具,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性,体现了传统时间管理智慧。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南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保健操被保险人卑飞悲喜交至标首惭戁乘隙而入惩窒重审牀箦刍论跌荡放言诋擿法学風雲突變富国强兵高袤狗盗沟楼管座故纵肓膏婚变馄饨获吕布金磾香警发禁脔壻极武穷兵累牍连篇儡亡燎禋柳汀谩谀抹额脑凿子弄斧班门秾艳签订迁复三字经伤阂少弟识变从宜食不二味四禅天嗣徽死难挑战者王不留行惋咽瓮门文禁五单于五典物魅显祖荣宗小猴子溪洞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