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馄饨的意思、馄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馄饨的解释

[dumpling won ton] 以面团皮包裹馅心后,放在汤水中煮熟,和汤同时食用

详细解释

亦作“餫飩”。1.一种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做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今衣冠家名食,有 萧 家餛飩,漉去汤肥,可以瀹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痢》:“水穀痢、小儿疳痢,﹝樗白皮﹞并水和作餫飩煮食。”《水浒传》第三回:“ 郑屠 道:‘却纔精的,怕府里要裹餛飩,肥的臊子何用?’”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冬至》:“夫餛飩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张天翼 《大林和小林》第二章:“ 皮皮 ,你们要是遇见了馄饨担子,就叫他挑到我这儿来,我要吃馄饨。”

(2).指馒头。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饼,麵餈也。《方言》谓之餛飩,又谓之餦。然餛飩即今馒头耳,非饼也。京师谓之饝饝。”

(3).用来渡水的浮囊。 清 余庆远 《维西见闻记》:“餛飩,即《元史》所载革囊也。不去毛而躉剥羖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骑以渡水,本 蒙古 渡水之法,曰皮餛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馄饨是中国传统面食,以薄面皮包裹肉馅或素馅,经水煮或油炸制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一种以面皮包裹馅料的小吃,形似偃月或元宝”。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方言》记载“饼谓之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水引馄饨法”的烹饪工艺,证实其已有1500余年历史。

从构词法分析,“馄饨”属联绵词,《康熙字典》引《广韵》注音“户昆切”“徒浑切”,二字叠韵体现汉语双声叠韵的构词特点。宋代《太平御览》载“冬至日作馄饨以祀先祖”,说明其具有节气食俗的文化内涵。

地域特色方面,苏州的绉纱馄饨以透如蝉翼著称,广东云吞则以鲜虾馅料闻名,《中国烹饪百科全书》记载不同地域在皮薄度、汤底配伍等方面形成二十余种地方变体。民俗学家张紫晨在《中国民间饮食》中指出,馄饨与饺子在包裹方式、食用场合等方面形成互补的饮食文化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馄饨”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读音

“馄饨”的正确读音为hún tun(轻声),而非常见的误读“hún dùn”或“hún tūn”。其名称源于古代汉语,《说文解字》中解释:“馄,浑也;饨,吞也”,意指食物形状浑圆、食用时需吞咽的特点。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
    馄饨是中国传统面食,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代时已传播至新疆地区(吐鲁番出土文物为证)。
  2. 名称演变
    唐代因避讳唐太宗“世民”之名,将原名“浑沌”改为“馄饨”,并沿用至今。

三、制作与特点

  1. 制作方法
    以薄面皮包裹肉馅(多为猪肉),煮熟后连汤食用,口感鲜嫩。传统做法需将肉馅搅至粘稠,辅以盐、料酒等调味。
  2.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对馄饨的称呼各异:广东称“云吞”,四川称“抄手”,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

四、文化意义

  1. 节令习俗
    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冬至食用馄饨寓意驱寒祈福。
  2. 象征内涵
    成语中“馄饨”曾比喻事物混杂无序(现较少使用),但食物本身承载着团圆、平寓意。

五、现代发展

如今馄饨的馅料和汤底更加多样化,如海鲜、蔬菜馅,以及骨汤、红油等风味,适应不同地区的饮食偏好。

如需了解具体制作步骤或文化典故,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白阁薄借苞罗标记碧芳秉烛待旦不厌其详参诣长歌当哭齿剑如归虫凋达尔文丹翘逗露二伏风吹马耳凤额封建风习愤怨祼享诂诂蚩蚩诡避含嘉仓泓洄闳言高论怀忆还需要蛱蝶图夹断加级鱼见形积渐警悟觔力举燧空口无凭控制论蜡诏连搭料知龙蹻经緑施满勤没得南汉剽刦譬抑七星冠缺唇舌辨深味失指挑饬龆年蜩鷽文韬武略勿怠勿忘销明草细高挑儿